诗语轻声问:“你也要去吗?”
李星洲点点头:“我准备走两路,大船能带五千多人,那五千人让狄至带着去,我带另外一队,走另外一条路。”
诗语不说话,过了许久她问道:“会没事吗?”
“哈哈,放心,我走的那路并不危险,我那么怕死,当然知道小心,大仗狄至来打,我负责捡漏而已。”他说着紧紧搂住诗语的腰。
“你跟阿娇她们说了没有。”
“没有,我这不怕说了她们吓哭了吗,本来就没什么大事,所以......你帮我跟她们说。”。
“大混蛋,坏人都让我来做!”诗语语气有些颤抖。
“你也哭了?嘿嘿,这么关心夫君吗。”
“没有......”
.....
消息总是传得很快,没过两三天,平南王准备发新军北上,再次伐辽的消息传来,成了大街小巷议论的焦点。
当然抱有希望的人并不多,毕竟新军是禁军最后组建的一支,也是最特殊的一支,由枢密院直辖,平南王统帅,人数不过一万五千人,比起其余四支禁军,人数太少。
加之上次大军出征,三支禁军都北上,只有新军留下戍卫京都,就能看出其中问题。
所以对于此次出兵,很多人都是摇头的,十几万大军尚且无能为力,新军万余人又能做什么,只怕又是去白白送死。
平南王确实是少年英雄,但只打过两次叛军,和辽国精锐铁骑是不能比的。
有人说是年纪轻轻的平南王打了两次胜仗就冲昏头脑,不知天高地厚了,这次只怕可怜了新军将士的性命。
......
但不管外加舆论如何,王府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王府如今的影响力不只是在朝堂,更多的通过商贸影响全国上下,如今李星洲命令一下,整个王府,大江南北都调动起来。
各地通过渤海与高丽,辽东等地经商的商人纷纷踊跃报名,愿意为大军指路,各地筹集的粮草通过河网运输源源不断向着王府汇聚,河湾一带的王府渡口,俨然成为景国的中心。
有上次的教训,薛芳也很快把皇帝给他拨发的十万两白银送到,但对王府如今的体量来说,十万两其实不算什么。
王府定南级大船已经扩张到十五艘,其中十二艘几天之内就从全国各地调集到王府渡口,只有两艘留下继续维持南北航远,生意大受打击,但管不了那么多。
十二艘大船全部集结在王府码头,十二艘大船沿着江边停放,黑压压的壮阔长龙拉出一里多长,众人看了都感慨不已,第一见如此宏伟的景象,李星洲站在岸边看去,也有一种无敌舰队集结的既视感,但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秋儿的第二代蒸汽机各方面大有提升,但依旧不足以达到铁甲舰能用的功率水平,可他知道,只要开始了,有朝一日总会实现的。
这条长龙停靠在案边,众多工匠和工人正在合力赶着加装侧舷火炮,主力战舰十艘,也经过分类,其中前两艘为火力舰,船的大半载重全用于搭载火炮,火药,弹药,所以每侧加装火炮达到惊人的十二门,下层甲板五门,上层七门,共二十四门。
这两艘船正是当初的为纪念战死的起栋,还有有功绩却因女儿身无法得到奖赏的起芳而起名的启栋号和起芳号。后来又被李星洲改为骁勇上将起栋号,还有巾帼上将起芳号,起芳本人对此十分满意。
如今这两艘船被改成彻彻底底的火力舰,为大军提供岸边火力,从渤海入海口顺海河直上,走后世天津、北京一线,一路上水文情况良好,道路畅通无阻,河两岸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能为舰队火炮提供良好的射击条件。
“不错,我喜欢这样的船。”起芳站在岸上,抱着手臂嘴角上翘,看来她对以自己名字的命名的船改为火力舰这件事很满意。
接下来的八艘为运兵船,为将大部分载重认出来给士兵,每艘又减一次,每侧只加上层甲板三门,共六门炮,带的火药和弹药也十分有限,把剩下的载重都留给士兵。
最后面的两艘则是补给舰,没有加装火炮,用于运输大军补给。
改造工作开始后,王府拥有大量工匠的优势一下子体现出来,如此庞大的工程,进度却十分快,因为李星洲用镗刀噱头吸引来全国各地众多工匠之后,每艘船能上十几个工匠,配合工人,每一两个工匠负责一门炮都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