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欢也干脆,“我知道你心里愤怒不平,但是你们遭受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父王意图谋反,所以你和你妹妹想要活下去,以往的身份只能摒弃,我给你们弄新的身份,以后你们要忘掉自己的出身,你们只是一户普通富户家的姐妹,哪怕将来嫁入官宦之家,你也不能暴露身份。”
“一旦身份暴露,你们自己活不了不说,我会被你们连累,你们夫家也会被你们葬送,假如你们有了孩子,那么孩子也一样活不下去,可记住了?”
“要是不准备嫁人,我就把你们姐妹送去庙里,你们剃发出家,一辈子青灯古佛。伤心难过对你们的现状于事无补,你下去考虑一下,然后给我回复。”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两个姐妹除掉,这样一来乔欢就不怕将来有变,但她既然答应了静王妃,就会履行自己的承诺。
其实看到送来的是两个小姑娘,乔欢就挺佩服静王妃,这个时空的女人一般都会重男轻女,不管地位有多高,男孩在心目中肯定比女儿来的重要。
静王妃只生了两个女儿,她想保的也是自己的孩子,这个没问题,但她连静王尚在襁褓里的男孩都没送一个出来,这也是挺狠的,可见静王平时也没待自己的发妻有多好,人家到死都没想给他留个后。
小姑娘认清了现实,加上秦嬷嬷在一边慢慢开导,母亲信里也是殷切嘱咐,期盼她们姐妹一生平安喜乐,最后她同意了乔欢的第一个提议。
乔欢便给她们在祈州安排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富户之家的身份,大姐十六岁那年嫁给了一个秀才,夫妻俩感情不错,公婆也和善明理,媳妇经常招待小妹他们也从不说什么。
等到小妹及笄,大姐的相公已经是一地县令了,给小妹介绍了一个学弟,也是一名正在备考的秀才。
两姐妹温柔平和,把自己的小家打理的井井有条。
这些都是后话,乔欢把两姐妹送走,也派了人暗里保护加监视,她不能保证这两姐妹会不会突然发疯,要是她们不想过平静日子了,乔欢也绝不姑息。
耀帝把朝堂上下清洗了一遍,这一年整个京里都没过好日子,连青楼赌坊都低调了许多,因为静王安排的人不少都藏在这两个地方,耀帝后来把这些地方梳头一样梳了好几遍。
对耀帝来讲,唯一的好处就是静王倒台,抄家收罗到的银钱终于可以修缮皇家别院了,户部尚书还想进言,被王尚书拉住了,最后户部尚书也只能闭了嘴。
这次救驾的人也不少,宫内太后早有布置,耀帝只是受了惊吓,并无生命危险,宫外确实有人家被牵连,但苏飞雁带人救驾及时,清扫了不少余孽,加上王尚书等人的布置,京里基本没有大的损失。
清扫叛逆从头到尾花了好几个月,做完这一步,下一步就是封赏功臣,在静王叛乱中身死的要抚恤,救驾的要奖赏,这都是常规操作了。
可是太后却吩咐王尚书,“别露头,把家中子弟尽量外放,这几日陛下要做的事你别急着跳出来反对。”
王尚书原本有些愕然,而后想起耀帝的心性,和平时太后告诉他的话,也忍不住叹了口气,然后道“我明白了。”
看着兄弟佝偻着出去,太后面色沉静,耀帝登基至今,表现的一直是礼贤下士,温和可亲,什么意见都能听得进,也十分好学,臣子们都认为这位帝王心胸宽大有明君潜质。
可太后却知道,耀帝表现出的这些不过是他在演戏,刚登基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只能依靠臣下扶持,好在大臣们虽然各有私心,到底也没想把江山炖成一锅粥,也是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皇帝管不了事,大臣们各有派系,难得保持了平衡,然后大目标一致,小范围内掐一掐也无关大局,所以大康政局平稳。
但是耀帝学了十几年了,哪怕是条狗,训练了十几年也能做一些开关门上厕所捡东西,或者钻火圈之类的举动。
耀帝本身又不笨,自然学会了更多,然后他想收回皇权当家作主,这点也顺理成章吧。
原本他收拢皇权的举动也算温和,可是静王谋反刺激了他,有人谋反这么大的事,居然没人告诉他!
太后稳定了后宫就把一切摊开告诉耀帝“贵太妃一直住在我宫里,不瞒皇帝,这贱人早先就和我不对付,我自然一直盯着她,她的动静我时刻关注,静王进京后,这贱人的动作就多了,可无凭无据我能说什么,陛下也任由静王来去,所以我只能暗自提高警惕。”
“王尚书进宫看本宫,本宫就把这疑问告诉了他,他们这些臣子倒也忠心,私下里紧盯着静王,好在没有铸成大错,也是陛下有神明保佑之故。”
这番话让耀帝勉强接受了,他还无法反驳,当初静王四处串联,耀帝却只顾着把人时不时叫进宫羞辱,他都没发现静王包藏祸心,臣子们还尽力救驾了,他还能说什么。
但是这个疙瘩已经存在了耀帝的心里。
他试探道“母后自然心思灵敏,高瞻远瞩……这一次宫内也折损了不少宫人内侍,甚至侍卫也死伤不少,朕想再找些进宫,填补空缺可好?”
太后诧异“这不是应该的么?不过人员选择皇帝别来问我,我这里也死了一些宫人,正要问皇帝要人呢。”
耀帝就舒心了不少,告辞出来。
太后神色莫辨的看着耀帝的背影,压抑了十几年的本性终于压不住了,果然不愧是那贱人的孩子!
耀帝着手在宫里增加自己的心腹,朝堂上的封赏抚恤倒也没落下,可他心里的小本子上一笔笔都记下了,那些人明知道静王有反意,他们却没有预先告诉他!
王家,嗯,王家暂且观察一下,他们是太后提醒的,而且王尚书一向忠贞勤勉,这次耀帝封赏王家,王尚书推辞了不少实权赏赐,只要了一些金银便罢。
耀帝想要指派官员去颍州,因为那里砍了不少静王附庸,急需官员下去,京里的人自然不愿去那偏僻贫穷的地方,王尚书倒推荐了自家子侄前去,耀帝因此更加器重王家,当然也同意了王家人外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