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山顶琉璃塔

趴在地上的金雕灵鸟闻言,竟然落泪。

其实对这只金雕灵鸟,盛希夷并不像“释青灯”胡乱指责的那样,有多么爱屋及乌。

因为释青灯与它并不亲近,即使从小相伴,金雕还侍奉释青灯如信徒,释青灯却只将其当作佛门馈赠,以礼相待。真要论起来,比起释青灯对金雕礼貌疏离的态度,或许还是盛希夷因为它照顾灰灵喜鹊的缘故,态度还稍微亲近一些。

也不是盛希夷对金雕有什么成见,只是他身为现代人,接触到的儒释道思想,已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并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大浪淘沙后的版本。而书中三教,尤其外来的佛教,依然处在西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保留了神话风味,却也保留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金雕以释青灯的仆从自居,像个略显极端的信徒,盛希夷本就不太能接受,何况释青灯本人也不喜欢这样,金雕却依然如故,这就让盛希夷对它更保留了三分距离。

盛希夷见它落泪,又觉可怜,又觉无奈,只催促“释青灯”道:“走吧。”

继续前行。

沿途庙观楼阁均有守卫灵阵,因为他们不是来祭山议事的,没经过报备,就没有相应的灵玉门章,不能就近穿行,只能绕外路。

专心走路,过了一道天虹般的紫玉桥,终于走到那佛塔前。

佛塔,又称“浮屠”,释迦摩尼佛火化后,烧出八份舍利灵骨,当地八个国王分别收取后建塔供奉,这就是佛塔的起源。

因为最初用于供奉舍利与佛经,所以传入本土时,也曾意译为方坟、圆冢,但经过融合发展,吸收九州各地园林亭阁的建筑技法,佛塔逐渐本土化,尽管也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奉佛像佛经,却兼具扬长了观景楼阁的作用,颇受文人雅士喜爱。

眼前佛塔,就是座本土化的琉璃塔。

它形制与江南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相似,共有九层。

通体琉璃,釉色碧绿,整座佛塔碧若翡翠。青铜塔顶鎏金溢彩,镇压数颗夜明珠。塔身有金索九条,垂铃一百零八个,每层檐角下都悬挂着宝珠风铃,风起时,清脆铃声能传出数里,叫人不由得静心凝神。

整座佛塔美轮美奂,堪称至宝。

即使是高僧大师圆寂,烧出了舍利灵骨的那种,都不一定能有这么一座琉璃宝塔供奉。

若“释青灯”当真葬在这,事情就更蹊跷了。

望着这美到极致的佛塔,两人一时都没再往前走。

“你葬在这?”盛希夷不禁又问。

“释青灯”觉得这佛塔很熟悉,却又记不起,莫名更笃定自己就葬在其中,却又想不出为什么,加上耳边一直不曾远离的隐隐绰绰的众多噪音,搞得他越来越烦躁,他看了眼盛希夷,没有答话,孤注一掷走向塔门。

至宝险中求,美人拿命换,都走到这了,不进去他还算是条龙吗?

“等……”

不等盛希夷阻拦,“释青灯”已安然无恙穿过守卫灵阵,还傻愣愣回头看他:“啊?”

盛希夷握紧了拂尘,深吸一口气,心底默念不与三岁孩童论短长,警惕地迈出一步,也安然无恙地穿过了守卫灵阵。

看来,恐怕是有人设了局,专程等他们来。

能在蓬莱山顶的佛门宝塔设局,必定是位大人物。

如此一来,反而不必多虑,盛希夷碧眸一冷,嫌弃地扫过毫无安危意识地“释青灯”,竟越过“释青灯”,抢先推开了塔门。

“释青灯”莫名被嫂子冷眼,有点委屈,快步跟着嫂子跨过门槛,结果一进入塔室,差点撞他嫂子身上。

盛希夷冷声问:“干什么?”

“释青灯”更委屈了:“我又不知道你会突然停步。”

盛希夷都无奈了,不理他。

“释青灯”抬眼一看,才发现除了侧边上塔的木梯,佛塔第一层的塔室竟是实心,大块石材整齐垒砌,用灰泥细石封裹填满缝隙。

“这是做什么?”“释青灯”不禁疑惑。

怎么建了塔,又把它填实?那干脆一开始就用石头堆好了?

盛希夷解释:“与本土佛塔不同,西天佛塔用于供奉舍利灵骨,大多是象征性的实心小塔,高不过两三丈,人是进不去的。这佛塔,看上去是本土楼阁式,塔室却为实心,若上面也都是实心……或许供奉了类似的东西。”

“释青灯”闻言冷笑:“类似?把我烧化了也烧不出舍利来,再说,一个早夭婴孩,又不是和尚,烧我的尸做什么?”

盛希夷正是想不通这点,摇了摇头,问:“上塔?”

“自然。”

盛希夷便轻移脚步,抢先上了那狭窄木梯,手握拂尘,右手捏着道印,目光谨慎,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