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原主,嘴巴子就厉害,君越是依照着原主的记忆来行事,改动一点点性格也不会太过。
老大一般是父母寄予众望的孩子,希望他能给后面的弟弟妹妹做个好榜样,也希望他是兄弟姐妹中最有威望,最孝顺最有成算的那一个。
蔡家老大听着老五一声声的质问,羞愧难当,黝黑的脸上居然泛出明显的红晕。
“老三,别说了,是我们三不对,还说啥说。我表态,无论爹怎么决定,我都不反对。
是该给老五起两间屋子,等天晴了,每天收工后我去打土坯,除了几个木梁,瓦片花点子钱,其余的也花了不了钱,咱们是做哥的,弟弟结婚,别的做不了,出把子力气打些土坯盖两间屋子,还是能做的。”
老二也闷着声音说,“我和大哥一起打土坯。”
老三一听,也不再瞪老五,也不再说什么,嗡嗡的说,“加我一个,免得说我不孝,不善。”
此事暂时就这么翻篇了,躺在堂屋炕上的蔡父,心情好了不少,嘴角微微翘起。暗自肯定上面的三个儿子,就说嘛,老子的儿子品行还是不错滴,之前只是一时想茬了而已。
半天,雨一直下,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
君越摸摸肚子,瘪瘪的,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
吃过午饭,君越嘴一抹,对着父母说,“爹,妈,我进躺县城。”
“去县城干嘛,找你四姐啊?”君越上头还有一姐,姐弟俩关系贼好,四姐比君越大三岁,已经结婚五年,颜色长得好,嫁到城里。丈夫魏建军也是蔡父战友的儿子,魏父是县城人,回到地方以后在县城的公安局上班。
魏家也有三个儿子,魏建军是老小。他从第一眼见到蔡四姐就相上了,之后两家相互来往一年,他就迫不及待的催促着亲爹找人上门说亲。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认识的第三年头上两人就结婚了,魏建军是汽车站的司机,专跑阳宁县至京城的客运车。
每位司机每天一天一个来回,虽然辛苦,可收入不错。
“不找她,找我同学,上次说帮我带东西的。”具体什么,君越不说,先进城瞅瞅。看看有什么,摸摸黑市。
“带啥,你存的那点钱别乱花。”蔡母不放心,叮嘱儿子一句。
早几年,没有公私合营前,田地划分到各户,家里的出产,上山下河弄的东西都可以随便买卖,家里的孩子们那会儿都上山下河使劲倒腾,自家就属年龄最小的老五能倒腾。
一个人悄悄攒了多少钱,家里没有人知道,上面的几个孩子也无话可说,那时候八仙过海,各凭本事。
“妈,不乱花。”进屋拿出来一把旧的黑色雨伞,这时候有雨伞的农村人家很少,都是斗笠,蓑衣。原主几年前在县城读初中自己花钱买的一把二手的旧雨伞,几年来,一直保管的不错。跟刚买来时一样。
脚上还套上一双厚底的草鞋,绑的牢牢的,然后潇洒的离开了家。
小林生产队离县城不远,就二十来里路。
下雨天走过去,显然是不有些不好,走出村口,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放出来一辆老式的旧自行车,用半旧的围巾蒙住脸,只留下眼睛露在外头,一个劲的朝着县城使劲的踩。
阳宁县不大,但靠着京城就二百来公里,还算繁华。几百年来,这里一直都不错。县城的建筑,两三层的小楼不少,还有一栋四层的长排楼房。
城市的规划没有刻意为之,但民居都是自动的在正大街的后头,两条笔直宽阔的主街道后,还各自有不少弯弯绕绕的分支街道,也有不少的民居,工厂,单位。弯弯绕绕的街道四通八达,组成了一个圆形,形成了现在的宁县。
进城后,找了一条早年就荒弃了两户人家的巷子,君越收好自行车,卸下蒙住脸的围巾,换上一双旧雨鞋,撑着黑伞,四处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