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清河县主

人手多起来以后,产量一下子就上来了,等把勋贵之家喂得差不多,也就有余量卖给其他人了,总之不至于抢不着而神仙打架了。

普通人是不会为了这么昂贵的东西在美妆楼打架的。

但是,普通人最喜欢看热闹!

金台城内外的百姓都想看看那神奇的水银镜子,甚至还有京城的人特意骑马赶来瞧。

各地商人更是闻风而动,迅速往金台城集结,都要买这个帝后都惊讶不已的宝贝。

为了就近生产,聂青禾把玻璃厂搬到了金台城外,备料区、烧制工作间、仓库等一应俱全,专门有人从外地选烧料用马车或者船运送过来。

仓库距离码头也不是很远,打包以后直接运到码头装船发往京城或者苏杭等地。去往漠北漠南的,从京城转运,去往漠西的则从漠南转运,而还有一些要从通州或者苏杭等地出海。

聂青禾主要负责加工制作,销售基本都是交给别人,海外生意也不例外。

京城、苏杭等地都有海商,他们如今也和金台城六家合作,购买聂氏产品发往海外。除了清洁品、护肤品和彩妆等,他们尤其喜欢镜子。

在勋贵之家们不再疯抢以后,聂青禾也还是控制了水银镜的生产数量,暂时不卖给普通老百姓,先从海商那里赚几票。海商们都是卖给异国国主或者贵族等,一次就卖那么一两面镜子,简直就是天价之宝。他们自己知道这个肯定可以卖很高很高的价格,所以聂青禾自然也不客气,也要一个很高的价格。

她专门做了一批镶嵌宝石的金银镜框的镜子,花里胡哨的,就为了卖给胡商和海商们,让他们拿到那些喜欢堆砌宝石的国家去售卖,到时候可以换回更多的宝石,她可以回购那些宝石,或者用镜子什么的换!

后来真有海上和胡商再度返回金台城,他们反馈给聂青禾的信息,那批镜子真的让他们一路暴富!有人用一面镜子换过一箱子各色宝石,有人用一面镜子换过数十个美人,有人用一面镜子换过上千两银子。总之那些出海的商人,只要胆子足够大,就总能获得巨额报酬。

聂青禾在这里又发了一笔财,可以当做研究新产品的扩展资金。

等打发了异域商人以后,她开始慢慢地把镜子的价格降下来,在国内她只管制作不管销售,都交给金台城六家以及和他们有业务往来的京城、苏杭等地的商人。

起初一面巴掌大的镜子,她发货价就是十两银子。国内各大商人拿去以后,零售价基本在三十到五十两之间,端看距离金台城远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镜的产量自然就高了,聂青禾就把发货价降到了五两,她计划着三年以内把镜子的发货价降到三百文,然后保持不变。毕竟要开工钱,要烧料,要焦炭等,成本并不是很便宜。

转眼第二年,进入五月以后天气日渐热起来,美妆楼的生意又要根据节气进行调整。

护肤品和彩妆的销量明显下降,尤其普通款的口脂和面霜,而清洁品的销量却急速飙升,尤其各种沐浴膏和洗发膏。

让人意外的是面膜膏的销量却稳中有升,也许因为这款面膜膏具有药用修护效果,不但能够滋润、美白还有很明显的淡斑祛斑效果。

很多男女顾客在用了一个冬天以后发现自己的皮肤不但滋润弹性,而且去年晒出来的斑痕都变淡了很多,所以在日头毒辣起来之前,面膜膏的销量就增长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草原部落的贸易中,聂氏清洁品和护肤品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已经成为和茶叶一样不可或缺的贸易品,且大受欢迎。

不但漠南漠北流行,甚至还有西域商人都从那边买货然后顺着漠西往西去,把这些神奇的产品带回去,让那些莫西商人大大地赚了一笔。

随着花朵开始渐次盛开,聂大力和贺粱那边的彩妆作坊就繁忙起来,他们要做聂青禾说的新款口红膏、腮红、眼影膏等。

因为现在国内外的销量都很大,他们每天马不停蹄地生产,那订单也都排到来年后去了!

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聂青禾就把清洁品的作坊和他们分开。

清洁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就用陈子健负责,带着一批伙计们专门做洁面膏、洗发膏、沐浴膏等。

肥皂、香皂那一块业务却交给赵祯潞来负责,让他暂时做这边的管事,带着伙计们搞生产。

这样聂大力就专心负责护肤品和美妆品的制作,等他再培养了得力人手,就可以把护肤品和美妆品再分开。

随着天气变热,编织作坊的工作也要调整,冬天的毛线帽子、围巾、披肩、袜子、手套等暂停,早就开始编织那种细丝线的防晒、装饰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手套、面罩以及薄袜子。

如今美妆楼住不下那么多女红,聂青禾就另外买下了一座大的院子,让张婆婆一家带着女工们住过去。

张婆婆和聂红花如今负责带人研发新品,已经不再编织大货,她们也培养了好几个得力的助手当管事,所以虽然忙却并不会乱。

温娘子原本把铺子交给聂青禾,自己闲着享福什么也不用做,结果一个冬天就闲得开始长毛。过了年二月一开工她就主动去和珍珠等人交流,先跟着学了聂氏化妆法,每天把自己画得像二十来岁的成熟娘子,又年轻又美丽。然后她又跟着张婆婆和聂红花学了钩针和棒针编织法,给自己勾了两件飘逸的披肩,现在她成了洛娘子的忠实读者,整天追着催着让洛娘子赶紧写后面的故事。还主动帮着洛娘子整理稿子,纠错、誊抄等等,每日忙得也是不亦乐乎。

现在梳头、化妆这一块归珍珠负责,她是管事,配了两个妆娘当助手。原本美妆楼的那些妆娘,留下七个,走了两个,被辞退了六个,另外还培训了十二个小姑娘。如今她们虽然彼此会有竞争,却是良性竞争,谁做得好做得多就能多赚钱,而不会挤走别人。

除了之前梳头、化妆的业务,现在美妆楼又增加了药浴、美容等新项目,一经推出便引来了大批主顾。当然为了美妆楼的名声和女工们的声誉着想,目前这一块只做女客生意,男人一律免进,想要享受可以买产品回家让自家丫头小厮帮做,交钱就可以来美妆楼培训。

药浴、美容这块的工作,由杜玉兰和堂姐两人负责,她俩都有了孩子育以后,可以由她俩来负责。

而聂青禾现在的精力主要在玻璃制作上,去年镜子制作进入稳定期以后,她就开始带人研究近视镜片和老花镜片,冬天就研究明白了,然后继续研究制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镜片。

当然靠她自己是做不出的,所以她集思广益,除了穆道长和阿大、和贺重,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年轻熟练的青年。

此外研发组如今也有十二个人,都是科举或仕途无望,而对天文地理、航海、机械等颇有兴致的书生和底层吏员。

原本他们生活拮据,跟着聂青禾以后,每个月最少也有五两银子,立刻从贫困进入了富裕模式,把他们感动的虽然不明说却一个个份外拼。

聂青禾给他们成立了一个奇技小组,让他们专门研究她要求的那些东西,当然如果他们自己有灵感也可以做别的,费用由她来承担。

“聂老板,您瞧瞧这个!”方准托着一个铜质单筒伸缩望远镜过来找聂青禾。

方准是闫老先生介绍给聂青禾的,他是沈寂的姑父,颇有点本领,只是不善言辞也不善奉承上司,在工部一个小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

聂青禾把他请来以后就觉得真是请对了!

方准带了几个人一直在研究镜片,他们早就改造了最初的绿色玻璃,做出了透明玻璃,后来也做出了凸透镜和凹透镜。不等聂青禾告诉他们,方准就发现这两种镜片厚薄不同,看到的东西就有很大区别。

在聂青禾的引导下,他们就定性为这是镜片的度数不同。

一开始近视镜没什么用,因为除非是天生近视的,一般人并不会近视。因为普通人不读书,读书人正襟危坐,脊背挺拔,也不会低头歪脑地姿势看书,书上那毛笔字还大,所以近视患者极少。

老花镜倒是很有用,因为老花眼是随着年龄增长,眼睛出现的老化现象。

这可不只是读书人会老花,那些工匠、绣娘乃至普通人都会老花,而做精细活儿的工匠和绣娘等人就尤其需要老花镜了。

现在老花镜销量极好。

大周原本就有老花镜,只不过是透明水晶打磨出来的,不只是价格贵,材料难寻产量就少。现存的老花镜款式也单一,基本就是两个镜片镶嵌在镜框上,没有眼镜腿,用绳子系起来挂在脑袋上。

去年冬天聂氏做出了好几个度数的老花镜以后,一下子就取代了水晶老花镜。她让人直接做上了眼镜腿,用软毛线缠起来,两条眼镜腿也用线连接起来,防止滑落坠地摔碎镜片。

高档的就用金镜框,配上金链子,一副眼镜十二两银子,如果镜片破了,只需要花二两就能换新镜片。

中档的就是用其他材料做镜框,配的是绳子,一副只需要三两半银子。

当时老花镜一出,那抢购的局面跟玻璃镜的时候差不多,各大老板、掌柜的都去排队,生怕买不到。

不过为了让真正需要的人买到老花镜,聂青禾一开始不允许其他商家进货,只让真的有老花眼的人到铺子来试戴,挑选合适的度数,一手交钱一手拿走眼镜。

在这样的保护下,学院书院的老学究们,大年纪的掌柜们,以及一些工匠和绣娘等,都买到了合用的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