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帝拧了拧眉,面色怫然不悦。再怎么说都是太子,他的名声比之杨家大姑娘可重要多了。“不可。”弘安帝立马否决道。
师清徵道:“这的确是儿子的问题,本就是儿子要退婚,怎么能坏了杨姑娘的名声,连累她日后的婚事?杨将军乃忠诤之臣,怎么能让他寒心?儿子该一力担起才是。”
弘安帝没好气地望了师清徵一眼道:“杨家姑娘差一点便成为太子妃,就算所有问题都揽到了你的身上,你以为还会有谁敢娶她不成?”
师清徵也没说杨如意有心上人的事情,而是挺直了脊背,振振有辞道:“若是连这点胆色和担当都没有,恐怕也配不上杨姑娘。”顿了顿,他又笑道,“儿子认其为义妹,父皇封她个县主如何?”
弘安帝:“……”他黑着脸望着好儿子,佯怒道,“走走走,你倒是会给为父出难题!”
师清徵笑着离开了殿中,还带走了一盘新鲜的糕点。
这婚事困着他,不过到了现在,也差不多算是解决这个问题了。
十月的长安,寒意渐重,各州郡的士子已经陆续到了长安,比之月前更是热闹了十分。天子下旨以礼部侍郎王俭知贡举,可暗地里又与太子谋划了不少的事情。这王俭出身太原王氏,乃是大族子弟,同样是站在了三皇子的那一边。本朝科举并不糊名,故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这些年选拔的人多以世家大族子弟为多,寒门庶族则是失了仕进之路。
“王侍郎门前倒是热闹。”师清徵的马车路过了王府,望了眼门前巍峨的石狮子,师清徵似笑非笑。这科举考官出来了,士子们想要及第,自然就要到王家多走动了,除了王家,其姻亲之门也不放过。就连寒门弟子也将行卷投入王俭之门,只不过他们不知,那些平日里的习文诗作都成了看门人的烧薪之物。
师清徵没打算在此刻插手,只是冷眼望着这片车水马龙的繁华之景。
举子们忙于干谒公卿之门,而公卿们则是为骊山游猎做准备。
到了重阳节的那日,车驾浩浩荡荡地自长安出发前往骊山行宫,此回随侍的人员除文武百官外还有其家眷。就连那被罚禁足的三皇子师清明也有了自皇子府中出来的机会。若是表现好了,这惩罚可以消去,故而师清明并不理会兄弟们的嘲弄和挑衅,只做那端方君子。
本朝重武事,除了“瘦弱的太子”,皇子们个个能骑马弯弓射箭,围猎是他们展现自己武功的好时候。这时候根本不用担心上头有个太子哥哥压着。往年,太子坐营帐中,可是此回,平旦却牵着一匹矫矫的神骏,装上了箭袋在外头溜达。
“那不是太子的随侍么?难不成太子也要亲自下场了?”皇子们有些吃惊。
“那匹马不是父皇的爱马么?竟然赐给了大哥。”说话的皇子语气酸溜溜的。
“太子不习于射箭,我等该如何?”又有人提出一问。太子下场了,他们这些做弟弟的,如果做太好就是与太子争功,暴露自己的狼子野心。可要是故意输给太子,又实在不甘心。要是传出去了,大晋的皇子连野兔都猎不到,岂不是丢皇室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