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这个时候家家都有好多个孩子,多的能有十来个,少的也有三四个。独生子女一般只存在于有生育问题的家庭,之所以还能有一个孩子,往往是去老家,或者兄弟姐妹家里抱养了一个。

毛思嘉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孩子——夫妻两个没有避孕(这个时候避孕手段也很匮乏),去医院检查也没有问题,然而就是要不了孩子。

这种情况下,只有毛思嘉一个女孩子,一般肯定会不满,这个时候普遍的思想还是得有个男孩儿继承自己的姓氏才行...但毛爸没有这种想法。按照他所说的,那个时候打仗,他是运气好才没有吃子弹,那些死了的战友,都年青的很,多数没有儿子。

他能过上太平日子,还有个女儿,有什么不知足的。

“我就喜欢闺女!”这是毛爸自己说的,他没说的是,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看人家地主家的闺女白白净净的,比起肥头大耳的地主家傻儿子好多了。虽然这种印象非常不全面、不客观,但已经留在毛爸的思维里无法改变了。

&nbs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看着自己清清秀秀的小女儿,毛爸就觉得喜欢,比只知道玩沙子、打架、抽烟喝酒不学好的男孩儿强多了!至于说养儿防老——他就笑了,他现在是国家的工人,是有退休工资的,要孩子养活什么呀!

“行!到时候爸爸给你买辆好车!”毛爸正当壮年,脚下自行车蹬的飞快,没过多久就蹬到了复兴路公主坟一带。

放在后世,这就是刚刚二环开外吧,是实打实的首都核心区域。然而,在此时以老城墙划分,这就是城外!

这一带有很多建国初修建的部队大院儿...别看后世吹嘘住胡同的是真正有钱人,这个时候除非是少数经过改造的胡同,不然的话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城内外的楼房住户。而这些楼房住户正是以各种大院儿为主,部队大院、地方大院儿什么的,这才是此时首都生活情况最好的一批人!

对比此时的工资和各种福利就知道了,部队和政府肯定是好了不少的——当然,这种差距远比后世要来的少,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的中国是人与人差距最小的时期。

这地方,毛思嘉在首都住了十几年,也只有郊游的时候坐公共汽车路过瞧过一眼。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对于一张月票整个暑假全北京城乱逛是没有兴趣的...

不过她不熟也不要紧,反正毛爸熟悉,熟门熟路地就找到一个大院儿。门口有站岗的卫兵,还有看门的。

这也算是军队家属住的地方,进出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不至于进出都登记,但有看着眼生的人来,肯定不会随便放进去。

毛爸来过几回,认得人,打了招呼就直接进去了。

毛思嘉还是第一次真正见部队大院儿呢!但好奇地看过几眼之后很快就收回了目光——后世把大院子弟传的神乎其神,什么红二代、官二代,然而这个时候的大院也没怎么特别。

或许有特别好的吧,但至少毛思嘉现在看到的这个大院,绝大多数都是简易楼、筒子楼,唯一的亮点是苏式的屋顶。相比平房来说好不少,但对于房地产时代生活过的毛思嘉,这些和现在的胡同民居没什么差别,都很简陋。

毛爸的首长居住在一座并不起眼的简易楼里...不过这也正常,这个时候也不兴太多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