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纨绔儿子(十)

邵瑜自然点头应允,但刑知州一颗心却悬了起来。

待回了自己下榻的驿馆之后,刑知州便忍不住朝着师爷感慨道:“这个邵瑜,选择关押的地方倒是有点意思。”

师爷说道:“大人准备今晚动手吗?”

刑知州想到临别前方烨说明天要提审乌齐,他害怕这次预审又牵扯出什么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刑知州决定铤而走险。

“大人,这会不会是邵瑜和方烨的圈套?毕竟这两人早就认识。”师爷有些担心的问道。

刑知州摇了摇头,说道:“可能性不大,一来邵瑜刚来清宁县,人生地不熟的,他一时间哪里能找到什么合适的地方关押。”

“乌齐的老宅,足够掩人耳目,这已经是邵瑜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关押地点。”

“二来,这两人虽然是旧相识,但今天邵瑜看到方烨的时候,那满脸的惊讶做不得假,显然他事先也不知道,今天来的人是方烨。”

恰在此时,刑知州先前派出去杀人灭口的人也来了,他们这段时间虽然没能完成任务,但却不是一无所获。

“你说这几天,邵瑜每天都要去乌齐的老宅里?”刑知州问道。

这些杀手们点点头,他们一开始以为邵瑜是去老宅里翻看有没有什么漏掉的宝物,但后来却见到衙门里派人偷偷摸摸往老宅送食物。

他们冒死进老宅探查,发现里面似乎关押着什么人,但因为里头守卫森严的缘故,他们压根无法靠近。

原本只是五分确定的刑知州,此时立马变成了十分确定,当即就决定将这四个杀手混进十人护卫小队中,今夜就开始行动。

四个杀手成功换上了知州府差役的衣服后,跟着刑知州的亲信一起去了邵瑜的老宅。

刑知州的人,似是为了抢功劳,一到老宅,就要求由他们在近处保护乌齐。

清宁县衙的差役们听了这话,先是不忿,但因为刑知州级别比邵瑜高。

这些差役们即便心下再不忿,也只能将要紧的位置让了出来。

四个杀手很快就得到了离得最近的位置,成为乌齐被关押的那个院子里的守卫。

两人在外面放风,另外两人直接冲了进去,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伪造出乌齐畏罪自杀的模样。

乌齐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此时穿着一身中衣,披头撒发,就那么被束缚着绑在屋子里。

两个杀手进来后,先是左右观察了一番,这个屋子里虽然有不少柜子,但柜子全都上了锁,且显露出来的地方,也没有看到有人躲藏的迹象。

那个披头撒发的“乌齐”没有说话,只是傻呆呆的坐在那里,因为头发散落,所以看不清楚他的面容。

两个杀手迅速靠近,其中一人伸手抓向“乌齐”。

但“乌齐”却躲开了。

杀手一愣。

紧接着,他们便听到耳边传来风声,抬头望去,正好见到上方两人飞身落下,直直的砸在两个杀手身上。

两个杀手见此,立时心道不好,转身想逃,但梁上两人显然功夫了得,很快就制服了这两个杀手。

而屋外,此时也点起火把来,那两个望风的杀手,此时也被抓住了。

那个“乌齐”此时终于将眼前的头发拨开,常舒一口气,说道:“等你们好多天了,终于来了。”

这个假扮乌齐的不是旁人,正是被邵瑜忽悠过来的江县尉。

邵瑜和方烨此时也赶了过来,没有任何铺垫,两人便一起审问这四个杀手,连同刑知州送过来的另外留人一同审讯。

刑知州此时在驿馆里急得团团转,他没有等到杀手们回转,反倒等到了方烨派人来请。

“刑大人,我家大人邀您过去下棋。”

听着这话,刑知州犹豫起来,他既怕错过了难得的可以跟方烨套近乎的机会,又怕错过了那边的报信。

思忖再三后,刑知州让师爷留下来坐镇,他跟着来人去了方烨的院子里。

他一进院子,却没有见到方烨,只是喝了一杯茶后,就直接昏睡过去。

而师爷这头得了老宅的报信,情况十分紧急,他跑到方烨的院子里来接自家老爷,但却被方烨的随从们拦住,师爷直接被他们架起来,送往乌家老宅。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无论是邵瑜还是方烨,都不能审讯刑知州,因而便想出这样一个请君入瓮的注意,又将刑知州身边的人一网打尽。

身边人都开口了,刑知州便再没有狡辩的余地。

刑知州只知道自己莫名其妙的在方烨的院子里睡了一晚上,却不知道等他醒来的时候,外面的一切都变了。

刑知州是邵瑜的上官,邵瑜没有资格审讯,因而将戏台子都搭好了,等着方烨将刑知州送往按察使司受审。

刑知州尚且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已经得了和乌齐一样的待遇,这哥俩一起被绑着离开了清宁县。

方烨一行人第二日再度启程,邵瑜目送他们离开后,回身望着清宁县破败的城墙门。

“硕鼠已清,也该做点实事了。”邵瑜感慨道。

如今经过这一遭,县衙里重新洗牌,邵瑜在这两次斗争中,彻底确定了自己在县衙里的地位。

如今再也没有人敢敷衍他,没有乌县丞搅风搅雨之后,县衙里的人,也终于能够用心做事。

邵瑜不是乌县丞,他没有那么重的私欲,他只想做点实事。

乌齐和刑知州虽然送到了按察使司去,但这次审讯却足足花费了一个月之久。

一个乌齐就像是投入湖面的小石头,但刑知州,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刑知州身后牵连出来的人太多,哪些人要保,哪些人要罚,即便是总督,也要权衡再三。

但乌齐和刑知州这两人,作为所有事情的引线,却注定得不到一个好结果。

虽然审讯还没有完全结束,但上面也知道清宁县如今的难处,很快便拨了一笔钱款下来应急。

邵瑜拿了这笔钱,也没有急着修衙门,而是让人仔细勘测清宁县境内的所有水路。

邵瑜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整顿水利。

清宁县衙门里的人,在乌齐主管时,日常便十分松散,但在邵瑜主事之后,经过一番整顿之后,加上邵瑜始终以身作则,不仅自己冲在一线,就连家中两个公子都冲在一线,衙门里的人也不敢再散漫,因而与之前相比,倒是让人耳目一新。

原本对于邵嘉良跟着邵瑜到处跑这事,小韩氏还有些不愿意,但邵瑜却劝道:“我从来不怀疑良儿日后会考上进士这事,但我却一直怀疑他能不能做一个好官。”

“若是他成日只知道死读书,却半点不通庶务,日后就算为官做宰,也是虚浮的,他只有熟悉了这些,日后才能做一个好官。”

小韩氏想让孩子读书,想让他出人头地,又不是为了让儿子贪多少钱财,她自己做了许多错事,却希望儿子能当一个好官流芳百世。

既然邵瑜对儿子读书的事如此自信,小韩氏自然也不劝了。

只不过清宁县不必京城,京城总有赏不完的花会忙不完的事情,清宁县人少,且邵家如今人口简单,小韩氏倒显得有些无事可做。

“夫人在闺中时,听闻精通女工。”邵瑜暗示道。

韩家从前鼎盛时,请的是苏绣大家来教导家中女儿女工之事,虽是很多年前学的,但小韩氏这些年也一直没有丢掉这本事。

但一想到将自己的本事交给旁人,小韩氏又有些犹豫。

邵瑜劝道:“若是第一个刺绣之人,敝帚自珍,不肯教给任何人,哪里还有如今的各式技法,各种派系。”

小韩氏闻言,终于下定了决心,说道:“如此,我教便是。”

小韩氏要开班教学,县里几个官员的家眷自然要捧场,第一时间便将自己的女儿送了过来。

他们本以为这是县令夫人闹着玩,却没想到自家女儿竟然真的学到了本事。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小韩氏的这个刺绣班,倒是在县里面打出了名声,无数女孩儿,都想要进小韩氏的刺绣班。

第一个商户的女儿试探着申请时,小韩氏本想拒绝,但在邵瑜的劝说下,小韩氏放下了门户之见。

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非官员家庭出身的女儿前来学习。

只要是遇到真心想学的,小韩氏都不吝指教,但若是遇上那种套近乎的,小韩氏先是警告,若再有第二次,她便直接将人赶出这个班。

小韩氏已经是这个县里食物链顶端的女性,她身后是邵瑜,因而做这些事,也不用顾忌任何人的脸面。

小韩氏每日还保持着阅读、抄写本朝律法的习惯,她的这些习惯,也逐渐影响了刺绣班的学生们。

一时间,整个清宁县的姑娘们,除了要学习县令夫人传授的刺绣技法,便是在家中仔细研读律法,倒是成为清宁县的一桩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