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期,各类课外活动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眼界,而今,所谓课外活动就是去兵工厂工作,或是集体农庄的田地劳动。
但是这些分配到工厂的未成年的姑娘,她们的情况的确有所不同。
因为,她们都是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杨明志不想听乌莫夫的解释,还是这些姑娘的亲自说明最有意义。
原来,乌莫夫真是非常贴心的把新西伯利亚州的所有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统统完美的分配了工作。男生们几乎都参军了,他们的归宿,基本是到了各自的部队主要担任起技术兵种,例如修善部队的武器和其他工作。
至于所有的女生们,她们的年龄实际是残次不齐的。
毕竟苏联当前的教育模式,所谓技术学校,其意义就相当于“中专”。
苏联施行的是十年的普通教育,实际到七年级,大部分学生的普通教育就到此为止。七年级毕业是一个分水岭,相当多的学生去了技术学校,其速成班往往只上两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各个国营工厂。
故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一个普通的女童六岁上学,到了十三岁就七年级毕业的。再经过技术学院的专业教育,工厂里出现仅有十五岁的学徒工,于当前的时代是常见的。
当然,相当多的苏联儿童,实际是在七岁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只有听了她们的自我解释,杨明志才明白真正的原因,心中的违和感消失得也差不多了。
不过毕竟某种意义上是在雇佣“童工”,杨明志总觉得别扭,即便这种情况在其他苏联人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好吧,你们请归队。”
杨明志挠挠自己的老脸,他知道自己必须接受这么一个现实,接着拍拍手引得所有人注意起来:“同志们,我代表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欢迎你们的到来,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战友一样。尤其是那几位孩子们,我很抱歉这场战争把你们卷入进来。不过我想你们已经有了思想觉悟,就是平日里努力工作,即便是和平时期或是战争时期,你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为了苏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埃祖国,你们一定会努力工作。”
在这里,杨明志做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与当前的时代,他的这番话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所有被分配到自己麾下的年轻人,她们的父辈几乎都是生活在农村,在沙俄统治末期的社会凋敝中,苟活到了新时代。
杨明志看得出,自己的麾下有着大量的新兵,她们对于自己的未来真是充满了信心。
他当然也相信,怕是许多姑娘是有兄长的,而且是多个兄长。那些年轻的小伙子肯定已经参军,说不定有些姑娘的哥哥已经牺牲。
其中或许有不少人有着和安德洛夫娜类似的苦楚,这份对于侵略者的怨气,很容易被扭转成对于大生产的热情动力。
接下来,杨明志好好检查了总装车间,说起来这里的情况和在冲锋枪厂的所见所闻颇有些类似。
所有的装配工作还是作坊式的,即一个工人一副工作台,这当然无可厚非。
杨明志还非常高兴的看到,车间里有多达五台电动的立式铆接机,乌莫夫居然高兴的说,它们也属于车床的一部分。
“这些压根就是一些小型机械,称其为车床,只能说毛子把车床的定义弄得太宽泛了。”
吐槽埋在心里,杨明志是把高兴传达给乌莫夫,毕竟这些东西依旧是二手货,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合格的工具,也是必要的工作。
突击步枪的多个模块就是用铆钉铆接,五台立式铆接机说明了一件事,它们的数量可能会制约装配的效率。
杨明志脑子转的很快,他马上问及乌莫夫,“难道我们就只有这些铆接机?就没有那种可以拿在手里的铆钉枪?”
“它们还在运来的路上。”乌莫夫无奈的说:“那东西太高级了。”
“什么?它还高级?不应该是很简单的机械么?”
“不,它真的很高级。”乌莫夫深深摇晃着脑袋:“我亲爱的同志,我实在不理解您对于高级的定义,就好比您研发的新枪,我一直觉得它是不可思议的。您也不用担心,我们有手动的铆接机,利用杠杆原理,铆钉还是可以稳定固定的。”
“好吧!好吧……”杨明志不再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