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当然的!政委同志尽可检查。”负责人自信的说。
只有事实才能说明一切,其实面粉是否受潮,只需用手触摸麻袋即可,但耶莲京娜明显更为仔细。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抽查粮食袋的工具,名曰“粮食探子”,将其通入麻袋再拔出,粮食如何一探究竟。杨明志注意到,耶莲京娜还是在用来手段,即直接打开麻袋来检查。可惜,这种方法只能检查上层的麻袋,这里的粮食层层叠叠的堆积,下层的状况无法知晓。
跟在这女人的身后,杨明志背着手饶有兴致的观察。细心的他发现了一些木盒,这里面摆放的居然是些木炭。
“嘿嘿!这些人真是聪明,木炭也能作为干燥剂!”杨明志询问道:“这是谁想出来的点子?”
“是我!”背着身子的耶莲京娜摆摆手。
“真是想不到!我们的政委还有这方面的知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算了,你不用夸奖我!这些木炭也不是正规的干燥剂,你必须明白,我们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内务部人员的工作很杂,因为涉及到监察和统计,很多杂七杂八的知识要学习。在苏俄建立之初,粮食问题恶化差点弄得最初的红军崩溃,如何获得和保存好粮食一样的重要。
抽查的结果显示,面粉非常的干燥,耶莲京娜合上最后一个口袋并以麻绳扎紧,长舒一口气:“看来我搬进来的木炭起到作用了,下了几天的雨仓库依旧干燥。”
“是的,而且我也摸了摸地面,也是一样的干燥。”耶夫洛夫附和道。
耶莲京娜很是满意,随口问到杨明志,仅仅是这位反问的一句话,又令她狐疑起来。
杨明志的问题简单却也非常关键,所谓最顶层的麻袋抽查过,最底层的呢?!“湿气最容易在底层聚集,我很担心最下层的面粉状况。”
“应该没问题吧!?”耶莲京娜是负责部队生活的,因此这些军粮由她全权负责。杨明志担任参谋长,他的疑问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