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以战斗的兵力还有九百人,这是把轻伤员也算上了,即便如此我们的兵力还是比德国人少。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歼这支德军。”巴尔岑的陈述听起来毫无意义。
叶甫根尼遗憾的回应:“就我们目前的情况,也只能做到将其赶走。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难,我们撤回来的战士都认为敌人的战斗力并不强,基层士兵的枪法也不怎样,否则被一千人围攻也不可能讨回来居然有四十人。”
这话倒是提醒到了巴尔岑,这些战士即使受伤了也是284师的战士,他们不是那种轻易放弃阵地的家伙。唯一的解释就是避免无谓牺牲而撤,敌人也无法全歼他们,只能说明敌人并非强兵。
即便他们不强,打歼灭战也不可能,若是仅仅只是击溃他们还是会反扑。
巴尔岑稍稍分析了当前的情报,他说道:“我们最好能大量的歼灭敌人,我最喜欢的还是打歼灭战。加入副师长指挥我们,或许我们有可能全歼敌人,但是当下我是指挥官,我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多消灭敌人。”
拉夫连季点点头:“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怎么做到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布阵?”
“当然你和叶甫根尼是主力,而我的侦察连有重要的任务。”说着,巴尔岑蹲下来,以树枝比划起部队布阵。
作为杨明志最忠诚的部下,巴尔岑自诩也能这位来自异国的“军事专家”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里,获得了不少东方智慧。当下以疲惫之军反攻本就劣势巨大,即使因为愤恨士气被激发出来了,终究身体不会说谎,人会很快再疲惫下来,届时敌人还没被打败那就糟糕了。
他非常清楚,敌人这是刚刚占领自己的阵地,他们立足未稳,加入现在进攻就是最佳机会。如若再等一阵子,自己的人就困的纷纷打瞌睡,敌人又养精蓄锐了,进攻得手的机会也就不是很多。
因为,主攻的方向被锁定在阵地的右侧部分。那里的防御工事尚未修好,原本的机枪堡垒才刚刚挖了小坑,假如入敌人在那里驻守其守备能力断然不高。
至少巴尔岑认为自己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计策,他命令道:
“拉夫连季,你率领你的营从我们的进攻正面攻打阵地的西南一侧。
叶甫根尼,你率领你的营迂回到阵地西南侧的后部并埋伏起来,当战斗打响后进攻阵地的东北侧。并且在进攻途中,你要分出人以三人战斗小组的模式,分散在阵地的中侧和西南侧配合拉夫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