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散漫惯了、不服管、想要拉帮结派的新兵,受不了如此管束,甚至熬不过新兵营,就选择离开。
所以经过新兵营的筛选,成为正式营兵的兵卒,纪律性、服从性达到基本水准,军士们管起来相对轻松些。
但如何管理,依旧有讲究。
首先,军营里军法森严,必须要用严格的纪律来管束军人,把性格各异的兵,倒入军队这个大熔炉,铸成一体。
其次,管理时要讲人性,毕竟兵卒是人,不是畜生。
如何把握尺度?这学问可没人教,李笠只能自己慢慢琢磨。
他推行军士管兵制度,军士都是老兵,所以能够理解兵卒的想法,奖励和惩罚,都通过军士们实施。
这制度实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错。
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李笠不是天才,也没人教该怎么带兵,但他觉得,要想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对兵卒给予最基本尊重是必须的。
什么是最根本的尊重?就是把对方当人,而不是畜生。
其中一点,就是不实行侮辱性的惩罚,譬如扒光了游营,譬如当众鞭挞、吊打等。
这种惩罚,既是对单个兵卒的惩罚,也是对其他兵卒的恐吓,对于许多将领来说,是常用的处罚措施,但李笠不认同。
因为这会摧毁军人的尊严、荣誉感,以及对集体的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同感。
荣誉感、对集体的认同感,李笠认为十分重要,这两种心理如同粘合剂,能把一个个的兵,粘合成一个“混凝土块”。
可这种想法,在这个时代很可笑,因为将领只会稍微看重自己的部曲,不会把普通兵卒当一回事。
所以,军中侮辱性的惩罚手段五花八门,其后果,李笠认为很严重。
任谁被当众扒光游行、鞭挞、虐待,都不会好受,心态为之巨变。
而心态巨变的结果,要么是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要么心理变态。
而恐吓出来的兵卒,不会对所属军队这个集体有任何认同,他们只是将领的奴工,牲口,没有人的尊严,打仗时,又如何会卖命?
将领不把他们当人,他们自然就只顾保命、心怀鬼胎。
兵卒越心怀鬼胎,将领就越依赖自己的部曲来带兵打仗,愈发不把兵卒当人,于是恶性循环。
加上权贵们把兵户当做奴隶来用,所以世兵制崩溃,募兵(部曲)制成了梁**队的主流。
军队的战斗力,来自将领自带的部曲,那些州郡兵、征召兵,全都是战斗力极低的炮灰。
如此情形,类似于明末,卫所兵沦为奴隶,能打的都是募兵,以及将领们的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