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日头偏西,但大地依旧一片炽热,树上知了声嘶力竭的喊着,鸟雀躲在树荫下,不再活跃。
土路上,顶着烈日行军的队伍,如同长蛇般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行进中的兵卒们,头绑布带,又戴上草帽,身着单衣、薄裤,穿着草鞋,默默前进。
脖子还搭着一条布巾,时不时擦擦汗。
铠甲及长矛、弓箭、盾牌,按小队编制放在马车上,以尽可能减轻行军负担,但即便如此,兵卒们依旧热得汗流浃背。
骑马代步的李笠,此时却穿着布面甲,头戴“避雷针漏斗盔”,一副作战披挂,更是热得不行。
身上又闷又热,浑身都是湿漉漉的感觉。
他不是在扮酷,而是在体验大热天行军时的着甲感觉,看看能忍多久。
记下来,打仗时用得上,毕竟徐州军的‘量产甲’是布面甲,将士们夏天作战对这种铠甲的承受能力需要认真确定。
布面甲冬天能御寒,夏天就热得够呛,相比之下,透气的环锁铠就好很多,但环锁铠防刺击(防箭)的能力不行。
夏天作战,着甲就是受罪,札甲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为了防止甲叶磨皮肤,还得穿上布衣内衬。
为了防止甲叶被阳光晒得发烫,又得穿上罩衣或披风,所以夏天穿札甲,受罪程度和布面甲差不多。
但打仗没铠甲,死亡概率极高,所以再热也得忍。
行军时,若遇袭概率较低,将士们不需要披甲,但要有游骑在外围警戒。
此时,在外围移动警戒的游骑,也都身着铠甲、戴着兜鍪,可不好受。
当然难受,李笠就是要亲自体会到底有多难受,以便确定轮换时间。
这里是平原地区,不是江南水网地带,行军、作战、宿营,都需要放出游骑在外围警戒,这些游骑的状态好坏,决定了警戒的效果。
事关全军上下性命,李笠当然不敢掉以轻心,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策试夏天着甲的忍耐程度。
不仅行军,作战也是如此,兵卒大热天的身着重甲,不要说格斗,就是呆呆站着,站一两个时辰,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人都要虚脱了。
只要是铠甲,都有这个问题,无非程度轻重有所不同。
然而战斗可以持续一天,所以交战时,不会把所有兵力全都压上,而是要分批次轮换。
一旦主帅对将士体力情况估计有误,不能进行适当轮换,很容易出问题。
因为在交战一线的兵卒们体力透支,打不动后,一旦被对方新投入作战的生力军突击,瞬间就会被打垮。
这种知识,没有人教李笠,李笠是自己不断经历、琢磨,才总结出来许多宝贵的经验。
譬如,身披重甲的锐卒,即便只是在阵中备战,体力下降得也很快,因为沉重的铠甲是极大的负担。
夏天作战,这种情况会更明显。
冷兵器战争,将士士气及体力都很关键,李笠觉得主帅若不能把握将士们的状态,打仗时很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