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三年后,达不到预期目标,对于朝廷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这是利,至于弊,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李笠在鄱阳做大,可那又能如何?
以鄱阳一郡作乱?
只需按惯例,让李笠把家人安置在京城(变相人质),加上长史、司马等上佐也是朝廷任命,三年时间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想到这里,萧纲愈发觉得可行。
而且,李笠年轻、资历浅,若能到地方历练,也是不错的,做出了政绩,将来加以任用,也不怕别人非议。
萧纲认为李笠是栋梁之才,所以才赐字“维桢”,但李笠需要磨练,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磨练个十来二十年,将来正好可以留给儿子。
正思索间,宦者来报:“官家,李将军在外侯见。”
“传他进来。”
“是。”
。。。。。。
“桢,刚木也,有骨干的意思,筑墙时用的支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也称为桢。”
“有桢干一词,代指能担当重任的人。”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意思是王国得以壮大,他们是周国的骨干、栋梁。”
“所以,陛下赐我‘维桢’二字,就是‘为国栋梁’的意思?”
“正是,三郎,陛下以这二字赐你,说明很看重你呀。”
“呃,那我只能努力表现了。”
夜,私第,李笠正和黄姈交谈,谈到了皇帝给他赐的字,然后谈到家务,谈到了收支。
这一年多来,李笠的开支巨大,多亏了赵孟娘在鄱阳操持产业,加上武祥、彭均等人的帮忙,李笠没有坐吃山空。
但花钱如流水,李笠如今算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但盈余不是很多。
“打仗太耗钱了,养马太耗钱了,养兵太耗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