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其它小说 > 女将 >

第134章 第134章

自太子去世之后,明帝苍老极快,看起来又有几分心灰意冷之意,每三日的朝会,他出席两三次,便会缺席一次,交由燕王秦珣代为主持。

为此,大皇子颇为愤恨,行事越发偏激,像是破罐子破摔一般,一门心思给燕王找麻烦,根本不顾及为他费心筹谋的人。

信国公府和大皇子关系这般紧密,然这一两年大皇子行事不妥当,信国公屡次劝说,大皇子不听取也就罢了,还对信国公语带指责,双方渐渐便生了些嫌隙,疏远不少。

信国公府如此,更遑论以信国公府为首的官员们,自然要趋利避害。

待到大皇子注意到身后有些冷清,且行事不便之后,不知反省,反倒对信国公府乃至其他违抗他的官员都生出不满。

但他的亲娘鲁贵妃还明白些事理,不愿儿子和信国公府离心,费劲心思的想要重新挽回关系。

自然而然地,鲁贵妃的视线便落在了一直还未成婚的侄子鲁肇身上。

但她想用婚事拉拢的想法,不止没能重修旧好,反倒还教鲁肇厌烦,更加疏远大皇子。

于是鲁贵妃又频繁招鲁阳的妻儿入宫赏赐,想要拉拢鲁阳,但鲁阳即便收敛许多,依旧是个混不吝,因着妻子每次入宫回来都要提一些官场上的事儿,对他指手画脚,鲁阳一气之下,直接将妻子送回了娘家。

鲁阳的妻子好不容易回家,再被招入宫,说什么都不敢再按照鲁贵妃的暗示,对夫君胡乱说话,鲁贵妃说得多了,她就开始默默垂泪。

久而久之,鲁贵妃也就不再招她。

一个信国公府,两房两子,没分家,但全都在外头住着,尤其是鲁肇,久不成婚,信国公自然不高兴,但更不喜宫里的妹妹插手信国公府的事儿,惹得府里闹腾。

如今,信国公府也与鲁贵妃生分了。

今日朝议,众目睽睽之下,大皇子对信国公和鲁肇故意视而不见,便是信国公和鲁肇按照礼数问礼,大皇子也丝毫没有好脸色。

失道寡助,一众官员暗暗交换眼神,相较于大皇子,虽严厉但是公正、大气的燕王,显然更胜几筹。

而太子去世,也教其他皇子起了心思,只是明显不如燕王和大皇子强势。

但这朝堂之上,众人心思各异,更盛从前。

不过也有人不受这纷纷扰扰影响。

燕王秦珣肃然而立,双眼微阖,拒不受打扰。

裴君一身官服,眉目间舒缓淡然,束手立在众武将之首,并不理会身后。

俞尚书正与刑部尚书杨献闲聊,神态怡然。

谢家父子并未站在一起,但谢家人的姿态风华,随便在何处都能成为视线的焦点。

待到太监出来请众人入内,一众官员列队,缓步踏入殿中,站定。

“陛下到——”

官员们凛神肃容,恭迎明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帝落座,微一抬手,“平身。”

一众官员应声而起。

明帝眼神极淡地扫了一眼众臣,道:“众卿,有事启奏。”

燕王起始,第一个迈出来,面容冷静地上奏。

先太子偏重士子,偏向世家,也顾念旧情,燕王却半分不似嫡兄,虽接下太子大部分势力,却并未事事优待世家和舅舅,反倒只要是得用,无论是世家、勋贵出身,还是寒门出身,皆不拒。

人皆有立场,并且维护自身所在的圈层的利益,燕王走到这一步非他本愿,但他有爱民之心,而民,非是只有寒民,大邺之人皆未民,一视同仁。

燕王并不顾及哪一方的利益,只愿大邺越来越好。

前些年打仗,朝中紧缺,税收加重,待到战后,朝中仿佛忽视一般,一直未曾减税,近两年大邺各地还算风调雨顺,然百姓手中依旧无存银。

这是层层盘剥的结果。

此时瞧着无事,若再有大灾发生,百姓自身无法抗压,流离失所,朝中仍需耗费巨大钱财安置流民,长久来看,并非好事。

是以,燕王便奏请降税,不止于农税,还有越发繁重的商税,以此富民。

这件事,燕王秋后便开始上奏,朝中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一直未曾决断。

但燕王固执,每一次朝议都要上奏,无果,就下次继续上奏,行动并不激烈,只是不厌其烦地提。

这一次朝会,燕王一站出来,一开口,众朝臣面上皆没有丝毫意外,因为又是减税之事。

有些人已经反驳的累了,可还是要出言反对。

然而燕王能反反复复拿出新的理由,一个细小的理由他也能放大成对大邺有大利,反对的官员们却无法提前预估并且作出准备,只能临场应对。

今日燕王直接算起账,税收合理减轻,百姓手中多一文钱,慢慢踏实,终有一日会花出去,而商税降低,成本降低,货物降价,更多人有能力购买,自然卖出去的更多。

反过来,商人卖出的货物变多,生意就会做的更大,交的税自然就会增多,国库就会充盈。

所以减税,短期看有所损失,长期看受益更多。

按照燕王所说,确实像这么回事儿,但世家门阀豪族的利益却并不能如此算计,朝上诸人反驳再三,而燕王始终不紧不慢,大有这次不行下次继续上奏之意的淡定。

反对的官员一见,便想要拉拢其他人站队,早些中断燕王的所作所为。

有问及谢尚书希望他表态的,也有问及俞尚书、杨尚书等人的。

谢尚书是广陵谢氏出身,按理应为世家张目,站在反对派一方,然他本人老谋深算,又自信对谢家的掌控,不愿得罪燕王,便只说遵从陛下的决议。

杨尚书任刑部尚书之前做了多年的大理寺卿,为人有些刚正,他也知晓,便并不应和。

俞尚书圆滑许多,口中说燕王言之有理,又说另一方亦有道理,一脸的为难,看似说了一大堆,实际话里完全没有一丝确切的偏重。

反对派不甘心,朝臣中间瞧了一圈儿,最后落在跟燕王并肩作战七年,归京后却并不亲密的裴君身上。

他们心存期望,裴君一直未曾对燕王所奏之事表态,兴许是两人不和了,会站在他们这方呢?

“裴将军对此,可有看法?”

反对派中一官员话声一落,满朝文武皆看向裴君,连明帝、燕王亦然。

裴君目不斜视,跨出一步,没有和稀泥,反而冷然地说出选择:“禀陛下,臣赞同减轻民税。”

而她的直接,教殿中霎时一静,朝臣们皆是顿住,各自思量。

燕王眼中有情绪一闪而过,而后归于平静。

明帝这两年越发深沉,轻易教人看不出神色变化,此时也是一样,他仿若没看见殿中的风起云涌一般,淡淡地说:“众卿只管畅言便是,今日朕纳谏从众。”

明帝此言一出,燕王一系和反对派之间的氛围顿时更加紧绷。

裴君还站在中间,在明帝话音落下之后,又重复了一遍她支持减税的话

她本心当然是赞同减税的,但先前之所以一直没有表态,除了避嫌,还因为一点顾虑。

她自认还算了解燕王的为人,因而有些猜测,燕王的目的可能不止是减税,后面还有其他打算,只是不知具体为何……

但燕王一向强势,在军中时便能看出来,现在他对那个位子很是有一争之力,更是强势。

人都是会变的,即便现下是为民谋利,可太过顺遂难免一意孤行,若有朝一日登上大位,其实算不得好事。

裴君若是个微末小官,这不需要她操心,但裴君不是。

不止不是,她如今举足轻重。

裴君明确表态之后,俞尚书和杨尚书一改方才的含糊不清,转而表示支持。

他们一动,其他观望的寒门官员便纷纷表示支持,一时间一边倒的赞成,力压反对派。

反对派早在裴君发言后,便觉不好,如今见局势果然倾倒,皆脸色不好。

而此时他们说什么,似乎都没有太大作用了……

明帝双眼微眯,神色不明地看着殿中,片刻之后,方才开口,却没有如同他先前说得那般“从众纳谏”,而是推延道:“此事尚不够周详,燕王重新整理一份奏折,下次朝议再议定。”

裴君听着燕王的应答,垂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