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操作

如果李党育教授还是在京城理工大学, 那他肯定是用原先的研究思路来。

原先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大量的实验不断缩小四种金属材料的配比, 直到得到一种最合心意的材料。

可现在已经从京城理工大学跳槽到了国防科大,而且他跳槽的地方还是以数学而知名的国内唯一一所‘以理科命名, 实际研究内容却是工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党育教授想试试看,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能不能给他制造一个奇迹,就如同苏娇杨给石油工业部制造的那个奇迹一样。

现在别说是石油工业部, 就算是他们这些同石油工业部所负责的研究领域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学科,都听说过苏娇杨的名气。

之前的研究人员一直都将数学当成解决理工科问题的工具, 没想到这个工具居然这么好用, 用在苏娇杨手中,居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这也给那些理工科的研究人员提了个醒,并不是数学这个学科鸡肋, 而是他们不会用。

-------------------------------------

李党育教授将他遇到的问题同苏娇杨说了之后,还提了几种他觉得可行的解决方法给苏娇杨参考。

苏娇杨找李党育教授拿了实验数据,然后便钻进办公室闭关去了。

材料的力学性质本身就不会是完全呈线性关系的直线, 多数都以抛物线的形式存在。

每种材料的力学性质不同,得到的抛物线方程也不同, 而两种材料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不同原子之间会结合新的金属键,这直接导致二者不会出现‘1+1=2’的标准结合形式,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

更别提理想中的材料是需要至少四种金属材料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合金。

饶是苏娇杨的数学功底已经相当不错,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她都感到相当的头痛, 只能从基础的东西入手,先将每一种材质的力学性质函数分析出来,然后再分析两种材质混合在一起后得到的力学性质函数,最后再将这三个函数放到一起求解,以得到这三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N元N次方程。

苏娇杨将李党育教授拿来的数据资料看完之后,便开启的启发时间,积攒这么久的启发时间总算派上了用场。

一天。

两天。

八天。

十天。

如果不是苏娇杨每天都会去食堂吃饭,到了晚上八点之后,她的办公室也会熄灯,时不时还有人遇到苏娇杨环绕着国防科大夜跑,怕是绝大多数国重的研究员都会以为苏娇杨‘闭死关’了。

刚刚入职国防科大的那些研究员对苏娇杨这种‘闭关型’搞研究的风格挺好奇,在国防科大待久了的老师和学生就见怪不怪了。

这只是苏娇杨的常规操作。

据说苏娇杨在研究出‘发展经济学定理’来之前,曾经闭关一年多,除去给学生上课之外,她断绝了一切同外界的联系,这是怎样的毅力?!!

作者有话要说: 就先更新一千字吧,剩下的2000字明天补,突然想到还有点数据没有处理,明天就得交上去……抱头鼠窜,立马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