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殷暗卫营里的人虽没怎么见过她的面,却没有一个不听从她命令的。
穆华翎在大兴搅风搅雨的事情,虽还未传到国内,对朝野上下也是保密,但暗卫营不会不知道,更知道收回云朔的大计谋划至少一半是华翎公主之功。
萧函从大兴撤退也带回了上千暗探,无论是云朔战败,还是她在帝京搞出那样大的动静,大兴现在少不了一段时日的大清洗,这些暗探都为计划尽心尽力,付出甚多。萧函也舍不得将他们置身于险境,冒着可能被发现的危险继续潜伏。反正计划已然结束,针对大兴的刺探情报可以暂缓一段时日。
暗卫营已归萧函统领,殷太后也对她十分信任,没有任何插手干预,她想做什么都可以。
许多被她带回来的暗探,重归暗卫营。而部分能力特别出众,功绩显著的暗探,比如文曲,廉贞,破军他们,萧函则为他们请封官职,殷太后也没有不应的,也很认可他们立下的功劳。
适应一段时日后,萧函在了解北殷形势的同时,差不多也掌控了整个全新的暗卫营。
自从先帝猝然驾崩后,幼帝登基,北殷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殷太后独立裁决。若有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便召集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出决定。
在殷太后的努力下,北殷局势平稳,军事日渐强盛,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还顺利夺回了被大兴占据的云朔十三州。
外界都传言北殷摄政太后**,野心勃勃。但以萧函来看,殷太后并不是个权欲很重的人,她对于自己的家族她也没有过多的优待,还喜欢拔擢人才,不限于出身年龄,且真正关心国家民生疾苦。
而她的种种举措,铁血手腕,也触及了北殷贵族朝臣的利益,加上殷太后行事风格也十分强硬,屡用重刑,引来不少反对声。这些也都化为了推动还政于天子的势力。
事实上,剧情里北殷走向衰落且被燕殊和秦葭吞并,与它本就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离不开关系。殷太后若不能一直掌握大权,压制住底下的人,那么矛盾情绪就会一并弹压反噬。
其实现在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来,她那位皇兄的态度就很模糊不清,任由着太后摄政,自己既不早朝不议政,也任由朝野议论纷纷,也不去管。穆颐似乎这些年与太后有些芥蒂,连懵懂无知的永思都感觉到了一些。
萧函将母后给她的密折放在桌上,叹了口气。
殷太后对她信任不已,国家大事,军情机密没有瞒她的,而她最近就隐隐透露出想要变法改革的意思。即便没有明说,但萧函立刻猜出了她的意思。
想起在议政殿两人独处时的对话。
殷太后意气风发道,“我北殷不变法,如何能强国,如何能一统天下?”
殷太后这般进取,倒是萧函没有想到的,这才刚收回云朔,解除大兴对北殷的掣肘,就放眼天下了。原身那些国家大业的想法果然是殷太后自小灌输的。
萧函试探道,“母后的想法,可有与皇兄提过。”
“你皇兄性子太过仁厚柔弱,如何能担得起这些。”殷太后目露淡淡的失望道。
萧函索性不再绕圈子,“母后与皇兄是不和么?”
殷太后叹道,“你们兄妹三人中,华翎你最肖我,永思最为年幼,你自小被送到大兴,我对永思也不忍苛责太多,纵得她这些年来不知世事。而你皇兄太过重情,妇人之仁,不知身为君王,应胸怀天下大志。”
她絮絮叨叨了一大段,萧函大致总结了一下母后话里的意思,就是说对穆颐压根不放心,各种不信任,认为穆华翎最能理解她的想法,至于穆永思……她只要当个乖巧的吉祥物就够了。
殷太后微微抚额,似是只有在亲女华翎面前才能卸下防备,从窗外落下的日光还能照见她鬓间的白发,“哀家只愿有生之年,得见我北殷一统天下,不负祖宗基业。”
萧函也仔细看过这道密折,其中提到的种种变法之策,也是言之有物,真的实施起来对北殷国力有利无害,她对变法并不反对,只是变法不是小事,方方面面北殷上下,牵连甚广,其严重性不亚于与大兴南梁交战。
萧函轻轻敲打着桌面,若真要变法改革,那就少不了清除一些朝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