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中总共有四万大军,若是按照伊籍的话,那襄阳城中守军只有一万之数,这让刘表心中一点都不放心。
“主公勿虑!吴铭乃仁义之人,吾愿意亲赴邓县,用三寸不烂之舌说起退兵,即使不能劝退,也要让吴铭尽量推辞晚些进攻。况且,文聘和魏延将军还有数万兵马,随时可以支援。”
听完伊籍之言,刘表不由得赞叹道:“机伯真忠义之士也!那便依机伯之意,汝前去吴铭处做说客,只要吴铭同意撤兵,我定记你一大功。”
伊籍点了点头,退了回去。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p; “蔡瑁,张允。”
刘表点了二将,两人一起出列,“末将在!”
“令蔡瑁为主将,张允为副,领大军两万五千人,各类大小战船一百艘,增援江陵。”
刘表下完命令,心中稍安,接着又向众人问道:“张绣小儿如今占了秭归,不知谁愿为使,让其出兵相助?”
“主公,张绣此举明显是想坐山观虎斗,趁着主公与孙、吴两家交战之时,坐收渔翁之利,其焉肯出兵相助?”
刘表一看,说话的正是名士傅巽,刘表脸色不悦,“机伯都肯出使吴铭劝其退兵,为何汝不能为我分忧,还在此说这些风凉之话?莫不会是汝已经有异心?”
傅巽一听,连忙拜倒,诚惶诚恐道:“主公明鉴,属下并无异心。只是那张绣狼子野心,谁人不知。即使属下愿意以身犯险,去说其出兵,必然会无功而返。主公若是不信,那巽愿意接此重任。”
刘表此时脸色稍微缓和一些,“公悌,非我不信你。万事皆无定论,我与张绣有恩,他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如此生死存亡之际,还请公悌助我!”
伊籍带着刘表的书表来到了邓县,自称荆州来使,求见吴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