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游戏竞技 > 汉贵女 >

庭燎(8)

“陛下何必如此生气, 此事该如何便是如何罢,难道如此生气就能改变什么?”陈娇对此有些不咸不淡的。

陈娇对此反应平常也有理由, 只能说她的态度代表了时下大汉对匈奴骚扰边郡、求娶公主的态度——她当然也很不喜欢, 亦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只不过分析利弊的话,就算不喜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这样能怎样呢?难道要为了此事与匈奴开战不成?这些年来, 大汉执行的都是被动防守策略, 对于主动出击和匈奴打一场, 实在没有经验, 也没有什么信心能做到这件事。

甚至, 很多人已经忘了, 还有主动出击这一选项。只能说惯性思维就是这么强大,一旦适应了某种思维, 那就是真的改不过来了!

一句‘妇人之见’已经被刘彻含在口中了,只是最后到底没有吐出来。刘彻已经看过朝堂上那些国之肱骨的表现了, 再看陈娇的态度,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好说的,只能说世上人大多是如此想的。

也正是因为世上人大多如此想, 这才显出那些不这么想的人十分珍贵。

刘彻忽然想起陈嫣论匈奴的那些话...她就从来没有犹豫过,一直坚定地认为匈奴该打!在这一点上, 即使刘彻后来又遇到了和他有着共同想法的人, 她也是特别了。毕竟, 她实在是太坚定了,在这件事上她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仿佛这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这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说实在的, 刘彻遇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就算也赞同他对匈奴作战的大体方针,也多多少少有犹豫的时候。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态度就在两可之间,只是因为他这个皇帝的选择,所以才跟着走上了这条道而已。

另一部分倒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才如此,但也不可能做到一点儿犹豫都没有。

刘彻收拾了一番内心的情绪,即使心中再怒再气也只能继续处理此事——并不是把竹简、国书丢出去,这件事就不用处理了。

说实话,刘彻并不想嫁什么和亲公主,就想和匈奴干一架。不过这事他说了不算,如今大汉内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料理清楚,实在无法在增添匈奴一事,使得朝野沸腾、人心不稳了!

既然不能和匈奴翻脸,然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战。那么剩下的路就不多了,要么驳了匈奴的求亲,要么答应。

说实话,其实匈奴的求亲要求也不是每次都会被批准...想想也不可能啊!娶和亲公主可是很赚的,所得比一次南下劫掠还要多得多,但却不需要动用兵马,往往就是和大汉打声招呼的事儿。

这么好的事情难道匈奴不爱?就算匈奴明白不能杀鸡取卵的道理,所以刻意悠着来,没有很频繁地求娶和亲公主。那频率也应该维持在一个极限值上,即大汉能够承受,但是在频率高一点点,就要反抗了!这样的。

但实际上却不是,和亲公主挺多的,但从史载的频率来看却不能说真到了那个份上。真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不必刘彻说什么了,主张和匈奴开战的人绝对会比现在多得多。

现在大家不紧不慢的样子,显然是因为匈奴并没有影响到身为统治阶层的他们的利益啊!

只能说,大汉虽然忌惮匈奴,却也不是任你搓扁揉圆的软柿子,有什么要求就立刻满足。匈奴要和亲公主,大汉这边也是看着给的。只有局面确实糜烂的不成样子了,又或者大汉内部也有矛盾,正是腾不出手来处理匈奴的时候,不然和亲公主也是看着来的。

不然就真成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匈奴之欢心’了!

刘彻不想答应这次和亲,但看看现在朝堂上的情况,自己正是接手权力的关键时刻...只能说匈奴人不傻,这个时候跳出来为的不就是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趁火打劫,可那又怎样呢?

刘彻也很不爽,可眼看着还真只能往下跳呢!

也就是说,最终得答应和亲之事!

刘彻不愿意,甚至为了此事和朝臣闹了别扭。最终还是几个明晓他志向的近臣劝说了一番,只道:“陛下不愿和亲,臣等又何尝愿意!只是如今陛下尚有大事,不欲与匈奴纠缠,只能暂且随他罢了...小不忍则乱大谋,陛下三思啊!”

又有人道:“陛下志向,我等皆知。正好此事可以用以麻痹匈奴人,让匈奴以为大汉依旧如昨...留待日后,以有心算无心...匈奴如今自是洋洋得意,却不能够长久,迟早有一日得乞怜于陛下啊!”

刘彻最终被说的意动,只能下令。

“筹备和亲公主诸事罢!”这就是同意了匈奴人的请求。

因为这一命令,相关机构开始运转起来。其实事情也不复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少府和国库方面准备和亲公主的嫁妆。这份假装有的部分是国库出,有的部分却是少府出。毕竟这场婚事本来就有双重属性,嫁妆既是大汉安抚匈奴的好处,也是嫁公主应有的排场。

另一方面就是公主本人了,从皇室中选择适龄的公主?

别闹了!别说现在宫内没有公主,适龄公主都已出嫁,唯一住在宫中的公主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姑娘。就算有适龄的公主,也没有将真公主加入匈奴的道理!

自从当年高祖皇帝嫁鲁元公主不成,开启了以诸侯之女代嫁的先河,这件事就成了定例了。每到嫁出和亲公主的时候,从诸侯王血脉中选一个就好了。甚至等到未来匈奴地位进一步衰落,还常常有宫人代嫁呢!

王昭君大概是就是代嫁宫人中最出名的一个。

既然开了这样的先例,而且是对皇帝有好处的先例——虽然天家没有多少亲情,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是拿兄弟、堂兄弟的女儿充数,还是亲生女儿远嫁塞外,这难道很难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