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章 谁人诗才悦圣颜

幸好太太叮嘱了她,不许给人代笔。

幸好外祖母昨日没直接要求她替宝二哥作诗,只是让她“帮着些”。

不然,直接不应,外祖母难免会伤心的。

尤氏、王熙凤等上来启禀筵宴齐备,贾元春便命贾宝玉引路,与众人一同步行至园门。

林黛玉和甄英莲跟在姊妹们之后。

甄英莲把黛玉妹妹的手握了又握,小声说:“可惜不好给你要个手炉,把你冻坏了怎么好。”

这省亲也

() 没什么大热闹,只是繁文缛节,大家跪来拜去。园子也早都逛过,夜里园中灯火景致虽盛,外面元宵佳节,也有灯市,难道不比这里热闹?她该劝黛玉妹妹别来,还不如十三那天去谢家,或许那日就和谢四公子约好了,今日能一起逛灯市呢。

正殿开宴。

贤德妃先将园中最爱的几处亲自题名,又赋诗一首,赐省亲别墅名“大观园”。

写毕,她向众姊妹笑道:“我素不长于吟咏,聊以塞责,不负斯景。姊妹们不可被我微才所缚,随才之长短,一匾一诗,各自题咏几首,宝玉更不能免了。尤其‘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处,我所最爱,不可不再赋诗句。”

[注7]

原来方才一同步行至园中时,贾母已趁太监、女官等皆不在近旁,与贾元春细说过贾宝玉前两日被贾政唬破了胆子。

是以贾元春虽想令幼弟在圣人面前添彩,却不敢独独令他多做。

若宝玉真做不出来,或姊妹们能做出一二首好诗,才能保万全。

而众姑娘与贾宝玉恭领旨意后,便各思如何应对。

三春中,独属贾探春之才出于自家姐妹之上。

然她自思着实难以与林姐姐争衡,今日娘娘又必然只想看宝二哥的好诗,若她太出了头,盖过宝二哥,不但娘娘不喜,只怕太太也不乐,更无好处,因此只是塞责而已。[注8]

贾迎春、贾惜春、李纨更不擅作诗,都只尽力敷衍一首。

甄英莲见三春姊妹和李纨都不写娘娘指名要的四匾,便悄声问林黛玉:“是都让着贾宝玉吗?”

林黛玉亦悄声道:“娘娘特地点出这四首,自是想让宝二哥做的。我不做,是等着看宝二哥写得如何,姐姐且自己做了,也别写这四首。你不必藏拙,尽力一做就是。”

甄英莲听了,便自己思索一回,凑成一首,只不大满意。

林黛玉看了笑道:“姐姐才读两年书,今日又是应制诗,能做出来已经很好了。你别怕羞,看看她们的去。”

甄英莲便与三春姊妹和李纨互看了一回,果然五人的不大相差。

贾宝玉自然也知娘娘之意。他一人苦想四首,急得额头冒汗。

抬头见林妹妹还没动笔,他忙过去问:“妹妹怎么不写?”

林黛玉没答,只笑问:“宝二哥做了几首?”

贾宝玉忙道:“有了三首。‘杏帘在望’却做不出。”

林黛玉便笑道:“那我做这首,宝二哥请去抄录吧。”

贾宝玉喜之不尽!连忙回去誊抄。

林黛玉心中已有腹稿,此时提笔,一挥而就。

……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注9]

念毕两遍,贾元春看向下首姊妹们席上。

所有人

正恭等她作评。

姊妹们都长大了,或顾盼生姿、或亭亭玉立,恰如百花争妍。

这园内也的确花团锦簇,灯光火树、上下争辉。

可今夜所有的焰火流光,却似独独聚在林妹妹一人身上。

哪一首最出众,甚至已有大家风范,不再是小儿女打闹,自是无可置疑。

这诗……若是宝玉做的,该多好。

“果然林妹妹之才与众不同。”贾元春温声笑道,“‘杏帘在望’一首,当为诸人之冠。”

……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念罢此诗,皇帝又看一遍著名,笑念道:“林黛玉谨题。”

“好啊,好!”皇帝捧诗大赞,“果然是林先生之女,如此年纪便才思敏捷、聪慧灵犀、不同凡俗!”

贾元春在旁含笑附和皇帝,心中却更为遗憾。

林妹妹既有此才,为何不替宝玉多做一首呢?今日一同被夸赞的便也有宝玉了。

林妹妹终究不是贾家的人……

“如此诗才,怎只做了一首?”皇帝便问。

“是妾身的姊妹乏才,都只做了一首,林妹妹谨慎谦让,不好比姊妹们多做。”贾元春连忙解释。

“可惜……”皇帝又叹。

贾元春心中忐忑,只能继续认错:“妾身该让林妹妹多做几首的。”

皇帝摆手:“这是她知礼之处,更难得了。”他便起身要走,笑道:“我去与父皇同赏。”

……

太上皇龙心大悦。

……

“原来林姑娘还没回家?”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咂嘴起身。

他在江洛面前不敢挺腰,半低着头。

“要劳烦公公多跑一趟了。”江洛示意管家递上红封。

她面上还持得住,心内早已乐开了花。

好孩子!一会让她爹亲自去接她回家!

夏守忠忙接了红封,没当面就捏里头是什么,又忙笑道:“是圣上的旨意,令一定要将赏赐当面送给林姑娘,咱家自然要将差事办好。”

他又极赞林姑娘一番,辞了林府,骑马来至荣国公府。

门上的人连忙进去禀报:“夏公公来了!”

“想是娘娘又有赏赐?还是陛下的赏赐?”王夫人欢喜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