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都市言情 > 大宋昏君 >

第六十六章 煽动群众的怒火

李清远吃了一惊:“走,出去看看!”

等李清远走出府衙的时候,只见清河府衙外面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站满了围观的群众,这些百姓纷纷指指点点。

“只不过是换了点东西,为什么要砍头?”

“就是,朝廷这是想干啥?”

“我听说是新来的抚谕使大人下的命令。”

“这狗官,这是滥杀无辜!”

百姓纷纷叫骂着,李清远吓了一跳,他想缩回府衙。可已经晚了,有人已经认出了他。

“快看!是新来的抚谕使!”有人指着门口的李清远。

“打死他!”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

此地民风彪悍倒是真的,反正人多,于是青菜叶子臭鸡蛋纷纷冲李清远扔了过去,人们纷纷喝骂着。周桂桐依旧在哪里高声的念着:“槐树坡段三里,三块青布与蒙古人换来两只羊!涉嫌泄露军机,就地正法,斩首示众!”

李清远在身边侍卫护送下一边往府衙躲,一边指着周桂桐大骂:“周桂桐!你煽动百姓闹事,本使要把你抓起来!”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远沉默不语,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只要将这两千多走私犯的人头‘咔嚓’一声砍落下来,此军事泄密案便可结案。

自从这位抚谕使大人一来,赵康平就和他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他本想朝廷派来一位抚谕使,二人便可联手大捞特捞一笔。不曾想这位抚谕使大人对捞钱并无什么兴趣,对杀人倒是兴趣盎然。

赵康平突然心中一动:“大人,您想想,此次奎县惨案若真是这两千走私客泄密也就罢了。若是当真另有隐情,到时候朝廷在追究起来,恐对大人不利。不如咱们先听一听各县的看法,若是各县也都同意李大人的想法,即使以后出了事也可以大家一起扛不是?”

果然李清远一听犹豫了起来,别人不知,赵桓的性子他还是知道的。这清河府尹一味说这走私犯人是冤枉的,若当真是冤枉,日后那狗皇帝追究起来,自己的人头恐凶多吉少。

想到此处,李清远不禁打了个寒颤:“好!本使给你们七日时间。各县若对本使奏折没有异议,那就通知驿站将这份折子呈上去!”

赵康平心中默念:菩萨保佑,这两千多颗人头能不能保住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这赵康平算不得什么好官,但也不算为恶。他为官的目的只有一个,捞钱。虽说是捞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朝廷明令禁止的贪污受贿他还没有这个胆子,这要抓住就是砍头的。

赵康平不明白,很多来钱的灰色收入路子,为什么有的官员偏偏就走上了贪污受贿的道路。贪污受贿确实来钱快,可犯不着拿命来换。

唐朝和宋朝,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允许各政府单位向民间放贷。这些本金,有部分是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也有公务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把这些本金放出去。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商人。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由于放贷的次数很多,商人的归还率也很高,获得的利润,不用全部上缴。所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还有就是各种钱粮赋税,都有火耗、粮耗等等,赵桓为铸造红衣大炮曾着手改进冶炼技术。冶铁技术没有多大改变,这银矿倒是开采了一个又一个。于是朝廷开始大力推行银两交易,结果就是银子大行其道,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就是火耗。

此外还有粮耗,也是一笔灰色收入。由于朝廷并未下令禁止,全国都是如此,处于半合法化了。

于是李清远便将奏折发往各县,听听各县看法。结果各县县令收到奏折以后都选择了模棱两可,没人反对也没人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