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余人,竟无一人逃跑,全部再次归案。因为这些百姓天真的以为他们犯的不是什么大错,顶多朝廷给他们一些能接受得了的惩罚,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逃。
周桂桐坐在县衙处理公务,这一张张的卷宗实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两只羊也要详细记录在案,这对于他来说七百多人的卷宗实在是个工程量巨大的工作。
可那狗官抚谕使非得要每个人的详细卷宗,这让各县县令都加班加点的忙碌工作。整个清河府这次登记在册关进大牢里的走私者共计两千零六人。
李清远是高兴的,是兴奋的,他认为自己的包袱马上就要实现。平步青云也已经近在咫尺,此刻他的也在伏案忙碌。
不同的是李清远写的东西是要发到京城的,要寄给皇帝,让皇帝亲自阅览的。
‘臣李清远往东叩首,陛下万岁!
感皇恩浩荡,圣天子英明。臣已将清河府军务泄密一案查清,共抓获私自与蒙古走私交易者两千零六人。臣以为此次奎县之祸走私者实为祸首。
此地民风彪悍,百姓不知天子之威,臣以为朝廷应下诏将这两千人就地正法!以正圣天子威严。用这两千以身试法者的项上人头告慰奎县阵亡百姓在天之灵。’
李清远执笔一挥而就,心中甚是满意:“来来来,赵大人你给本使看看,这折子要寄到汴京去如何?”
清河府尹赵康平凑上前去,不看便罢,一看吓得是冷汗直冒。他伸出袖子擦了擦汗:“李大人,此事是否有待商榷。据下关所知,这两千走私犯人并无多大过错。”
李清远有些后悔,就不应该问他:“赵大人注意你的措辞!”
“李大人,此事现在就下结论太过仓促。不如李大人将此奏折先通知各县,听听各县的意见。若是各县支持李大人的折子,李大人再将奏折递上去不迟。”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抚谕使,专掌奉使宣谕朝廷旨意,事毕即去职。绍兴后以宣谕使负责招抚,或按察官吏,或节制军马,职权渐重。
此刻的李清远就是这幅德行,他来到清河府俨然感觉自己就成了这清河之主,清河府尹赵康平也只能靠边站。
清河府大堂,李清远坐镇堂上正在翻阅卷宗,府尹赵康平垂在下首。
“赵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李清远从卷宗里面抽出一张来,他的手下立刻接过来走到下首寄到了赵康平手里。
李清远的架子摆的很大,俨然以土皇帝一般。寄一张卷宗也得手下寄过去。
赵康平接过卷宗看了一眼便道:“抚谕使大人,此乃奎县县令周桂桐呈上的奏折。折子上言到奎县七百余名走私者皆已审讯,无一参与泄密案。考虑到奎县县衙大牢难以容下这么多犯人,再者这七百余人每日伙食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周大人便将这些走私犯人训诫了一番,并且让其写下文书保证日后不会再犯,否则严惩不贷。就这样将,将他们都放回家了。”
“胡闹!”李清远气的桌子拍的震天响:“岂同儿戏!他周桂桐这是拿大宋律法如儿戏,陛下派本使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彻查军事泄密案,他周桂桐逆流而上不知死活,本使定要上奏朝廷将其革职查办!”
赵康平吓了一跳,这要真这么做,周桂桐的前程就完了。这节骨眼上,罢官都是轻的。
“抚谕使大人息怒!”赵康平慌忙行礼:“这周大人想来也是无奈之举。这些犯人本就是他抓来的,如今放他们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还请大人息怒。给周大人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不如再让他将那些犯人捉回来便是。”
拿下周桂桐对于李清远来说不算什么,毕竟一个小小的地方县令还不至于惊动朝野。他怕的是抓了他,那被他放走的那些走私犯人再抓回来就难了。
李清远想了一会儿终于答应:“好!本使就再给他一次机会,三日之内务须将他放走的那七百余名走私犯重新缉拿归案,否则休怪本使不客气!”
奎县,县令周桂桐脸色难看至极,他手里拿着一张书信愤愤的拍在了桌子上。
“大人,发生什么事了?”师爷小心翼翼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