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都市言情 > 大宋昏君 >

第二百四十六章 红衣大炮显神威

“嗖嗖嗖!……”弩箭如雨,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点点黑色。

二百部外的箭垛立刻成了刺猬,达兰台暗暗心惊。

“嗬!嗬!嗬!……”

喊声震天,比呐喊声更可怕的是大地随着震动,一排排步人甲重兵装甲部队整齐的从校场走过。

步人甲士兵全身铁甲包裹,手拿长矛,步伐整齐。看的达兰台是冷汗直冒,这些重铠怕是刀枪难入。

赵桓微微一笑:“达兰台将军,比起你们蒙古人的骑兵如何?”

达兰台如实回答:“平地对战,我们不是这些铁甲兵的对手。但蒙古人都是骑兵,若在马上,你们大宋这些铁甲未必能挡住蒙古人的骑兵。”

他说的没错,蒙古骑兵如狼似虎。步人甲平地碾压尚可,论机动性,蒙古骑兵天下独步。

赵桓微微一笑:“刚才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守城的,我们有专门对付骑兵的利器。”

骨碌碌,军器监姜帆带人运过来的赫然竟是两门类似火炮的东西。

铜铸的炮身,上面绑着红绸以示珍重。

这是赵桓的杰作了,他虽然不懂土炮原理。但是大宋已经有了火药,已经造出蒺藜炮,震天雷等利器。

土炮只是稍微改进了一下而已,出征大金之前,赵桓自己画了土纸,让军器监实验。

没想到军器监个个都是人才,再经历炸膛三十七次,失败无数次之后,竟然造出了两门炮。

炮筒上细下粗。炮弹是震天雷改装,火药引信一应俱全。

炮手先是装填火药,然后夯实。装弹手将震天雷改装的铁弹丸送进炮筒,炮手随即点燃引信。

‘滋滋……’引信冒着火花。

‘砰!’的一声,炮弹出膛。由于火药威力有限,众人亲眼见到炮弹从炮筒呼啸而出。

“轰!”的一声,近千米处一个土堆被炸翻了天。

达兰台脸色大变,别说是他,整个校场禁卫军都被这惊天神威吓住了。

他们那里见过这种神器,饶是蒙古人神勇,达兰台也被吓得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

以近现代武器对付冷兵器,尤其是第一次使用,众人当以为是天神下凡。

赵桓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此炮名曰红衣大炮,朕还有八百门。这是我大宋的无上机密,就不一一展示给达兰台将军看了。”

其实以整个大宋,也就只有这区区两门土炮。主要是炮筒难做,以大宋的技术根本造不出大量生产。炮筒都是铜铸,根本没有技术做成铁铸的。

可达兰台不知道啊,他还以为大宋真有数百门这样的神器。有此神器,宋蒙一旦开战,对方还不是直接碾压趋势啊。

达兰台连惊带吓回到蒙古将所见所闻告诉合不勒以后,合不勒更是胆战心惊,自此更是不敢对大宋动窥测之心。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入夜,赵桓留在了仁明殿,他与皇后共进晚膳。

朱琏哭了,是幸福的泪水。是啊,赵桓完全就是捡回一条命。她已经做好了赵桓殒命的准备,谁知天降喜事,这个狗皇帝平安回来了。

赵桓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家庭温馨的感觉。他喝了不少酒,醉醺醺的把皇后扑倒了。

第二日,早朝紫宸殿。

群臣云集,禁卫军各路大将也都已归京。禁卫军康火镰、王宗濋、吴革,虎衙司郑贤,御龙卫潘不风,以及下面群臣都在紫宸殿。

“陛下万岁!万岁!”

群臣纵声高呼,这是发自肺腑的呐喊。灭金,这是多大的功劳。

有人建议在宗庙祭告先祖,有人建议大赦天下,有人建议分封有功之臣。

赵桓一一答应,毕竟这是他们应得的。

“陛下,前几日蒙古使者来京。已经在京师住了半个多月了,使者说是要面见陛下,臣斗胆让其来到了殿外。”大学士余不同站出来道。

“哦,宣!”赵桓微感意外,蒙古人来作甚。

“宣,蒙古使者进殿!”曹东升的公鸭嗓子喊了起来。

不多时一个身材壮硕的蒙古人走了进来,他右手放在胸前:“合不勒大汗派使者达兰台见过大宋皇帝陛下!”

来人正是合不勒手下大将达兰台,他与余不同是旧识。

余不同笑道:“陛下,这是蒙兀国合不勒汗手下第一大将达兰台,此次代表蒙兀国出使大宋。”

赵桓微微点头:“原来是蒙兀国的勇士,使者原来辛苦。不知合不勒大汗此次派你来有何贵干?”

达兰台躬身道:“我们大汗言到,是大宋皇帝陛下帮了他们,才使得蒙古人灭了大金。”

“灭大金的是我们大宋!”赵桓打断他。

达兰台愣了一下,随即躬身道:“陛下说的对,是蒙古与大宋联手灭了大金。”

赵桓微微有气:“使者有何话不妨直说。”

达兰台道:“陛下,灭金蒙古与大宋都出了一半的力气。可是如今大金三分之二的国土都被大宋占领,是否对蒙古不太合理?”

赵桓笑了笑:“是不太合理,只是不知大宋的联姻之国西夏,蒙古人什么时候撤兵?西夏皇帝那可是朕的国丈!”

达兰台有些尴尬,咳嗽了一声道:“陛下既然这么说,那大金与西夏咱们谁占据的就是谁的。只是我大汗说道,大宋与辽、金、皆有岁贡。而今也应向我们蒙兀国每年进贡才是。”

余不同在达兰台后面冲着赵桓频频摇头,意思是不可答应。

“哈哈哈……”赵桓气极反笑:“不知你们合不勒大汗要多少岁贡才合适?”

达兰台顿了一顿:“只要大宋每年给蒙兀国三十万两白银,可保双方百年无战事。”

赵桓沉吟了一下:“三十万两太少,五十万两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