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被立为太子, 大体上算是众望所归,无可置疑之事。名分既定,皇后的娘家、也就是太子的舅家谢家地位又高出些许。林棠和林黛玉作为承恩公府的义女, 身份也随之水涨船高。
林棠得封清宁伯,不算在寻常众女子之列。而被林棠稍微影响了婚事的林黛玉, 此时也重新成为各家争相求娶的对象。虽碍于国孝之中,不好明言,但回京后短短几日, 已有数位大臣对林如海露意, 甚至于还有到工部找林棠打听的。
父女三人商议后,林家便趁此机会放出话, 林氏清文县君林真将来婚姻或则招婿, 或至少有一子或一女归于林姓, 且林真成婚后,并不到夫家,仍住在林家。
这话一放出去,大半人家都悄然退缩, 余下一小部分人家虽还在观望犹豫,但自家宝贝养了十余年的出息儿子,还指望他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光耀门楣,怎么舍得送给别人家做女婿?就算不去做婿,只是一个孩子归林家,倒能接受,可娶的媳妇不能到自家来,必要在林家,又算什么?若不想让儿子儿媳妇分离,便只能让儿子常去林家, 还是和做上门女婿差不太多。
有人心生退意,也有本攀不上林家的人起了心,打量自家子嗣多,便舍出去一个给林家也没甚妨碍。林家就清宁伯和清文县君两个女儿,这若和林家成了亲家,林家得给自家多少帮衬?
众人的态度转变让林如海难免唏嘘,那些门第低些的有意人家之子,林如海略作打听后,甚是觉得与女儿实在不相配。
林黛玉却笑道:“若真没有合适的,我就不成亲了。左右我有爹爹姐姐,还有县君的爵位,还有林家,做什么非要俯就心思不正的人?倒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好。”
林棠也说:“正是,况且生育对女子来说是一大难关,玉儿招婿还好,若不是招婿,至少要生育两个孩子,就是双倍的危险,不如不成婚。”
小女儿如此豁达,大女儿的话又戳中了林如海的伤心处,他想一想,索性顺了女儿们的意,笑道:“国孝还有一年,玉儿也才十三,我在这里急什么?还是随你们姊妹高兴罢。真有看得顺眼的人别忘了告诉我,若没有就罢了。”
但他心中仍有一桩担忧。
林棠现下居高位险,林黛玉有爵无职,若林家无后嗣无姻亲,只靠着谢家,怕将来谢家跌落,林家非但不能托谢家一把,连自身也难保。
现下既无近忧,便需虑得远些。
孩子们都忙,林如海暂时不想让她们同他一起发愁这些。孩子们已经够争气了,他做父亲的,总要做好她们的依靠。
把这事轻轻巧巧掀过,林棠和林如海又各自上折,恭请皇上皇后移宫。
从行宫回京后,皇上和皇后仍住在麟德宫内。但既已立了太子,太子便该住在麟德宫,而皇上皇后当各自正位,居于紫宸殿和凤藻宫。
立太子后的第一日,督察院副都御史贾雨村最先上折,云上皇已经安葬,皇上身为国君,当正位紫宸殿,顺应民心天意,而皇后娘娘正位凤藻宫,才能使六宫安和,进而使朝臣内眷诰命及天下女子同沐中宫恩德云云。
贾雨村此折一上,立刻提醒了众人。林棠还知道礼部尚书侍郎等前脚还暗骂贾雨村投机媚上,后脚就跟着上了一封更加引经据典、辞藻优美的折子,言语虽有变化,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接到一整案请求挪宫的奏折,皇上却并未应准,道:“皇太后身染重疾,朕与皇后恨不能以身相替,如何能将母后病重挪动,只为儿孙晚辈之便?叫朕与皇后如何能安?此事不妥。”
皇上不应,底下的臣子写起折子来却更卖力了。
众臣也不仅是为了讨皇上的喜欢,更多是真心为了礼仪方便。皇上皇后不搬出去,太子只能住在麟德宫的小殿中,而紫宸殿却空着,实在不妥。况且皇太后虽有重疾,但并非急病,谁知要病几个月还是几年?太子将要到大婚的年岁,按制,太子迎娶太子妃的同时,还会择选两到四位嫔御,随太子妃一同入宫。太子不能正位麟趾殿,太子妃和良娣、良媛们也没地方住。
皇上皇后不能搬宫,症结只在皇太后身上。礼部内连日商议,又在下一次朝会时说,皇太后本便该居于长宁宫中,方为循礼,如今请皇太后挪宫,只为各自正位,陛下与皇后娘娘非但没有不孝之嫌,反是大孝之举。否则,皇太后一直占据凤藻宫,不但于礼不合,于皇太后的名声也是损害。
在含元殿听了礼部尚书所表,皇上未置可否,接下来群臣递上的奏折,宫中内阁也皆未批折下发。
群臣一时没了头绪,倒是林棠心下有所猜测,一日便问礼部尚书姜孟才:“姜大人,若依祖制,上皇已经宾天,太后娘娘自然该正位长宁宫,可宫中冯太妃娘娘也是陛下之母,又当如何加封,才能彰显陛下仁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