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贾母还给不给黛玉丫头,怎么给,姜宁不管。林家去的这十一人,发月例的钱姜宁早给黛玉准备好。两千两银子够她连月钱带月米、四季衣服发十年,还额外给她带了一千两备用。
这三千两银子,共只有一千两是整个的银锭,余下两千两都是散碎金银锞子和成串或零散的铜钱。
“荣国府规矩大,不似咱们家,使唤人跑腿传话,人到话到,事办好了只是本分。他家不同。他家凡跑腿传话的人到了地方,那里主子竟还要给赏的,少则三五十个钱,多则一一百、三五百、一吊,都有。我说得难听些,他家大半人心里装的都是富贵金银,你赏了,未必念你的好处,你不赏,他们反而还要说你小气。”
姜宁对贾家这种风气实在没好感。
本来贾家姑娘月钱就不多,一个月只有一两,一次赏出去五十、一百个钱,赏一十次竟花完了。
这种风气不加以遏止,人心越来越贪,只会愈演愈烈,拜高踩低成了常例,家就乱了。
开始三五十个钱还赏得出手,后面一次三五百个钱,三四次就能掏光月例。这发的月钱竟不是预备女孩儿们偶尔使用,全赏出去了。
就是黛玉、绯玉一个月有五两月钱,也禁不住这么花。
但贾家风气如何不关姜宁的事。她只想尽量避免黛玉在贾家受委屈,哪怕是背后被人说“小气抠门”也不行。
几百两银子而已。
“你到了那里,虽说要孝顺外祖母,和姊妹们随分和气,才是客居,但也不必太委屈自己了。下人们若过分上脸,你不必容忍,只管告诉管家的舅母嫂子去罚,或直接告诉荣国公夫人。姊妹们有不好,有个尽让便是,可若舅母嫂子们为难你,只管告诉赵丰家的,让他送信来,爹娘自会为你出头。”眼看分离之日将近,姜宁也不避讳说贾家的坏话了。
原著里,黛玉进府第一天,王夫人就敲打一个六岁孩子离自家儿子远点,姜宁不清楚她是真的四五十了还“天真烂漫”,还是抱有别心。她不多说了,相信黛玉自己能判断出来。
她只重复:“在人家是不比在自家方便,可你是荣国公夫人专派长孙千里迢迢过来接去的,他们家理该尊重待你。贾家是几世国公府邸,你父亲亦是一品总督,当年结亲门当户对,如今咱们家也不矮他们一头。你要记着,你是林家的长女。”
黛玉起身,行礼应下:“是,女儿谨领。”
绯玉跟着姐姐起身行礼。
姜宁搂住两个宝贝,吩咐:“请琏一爷过来罢。”
*
贾琏终于见到了让父亲十年不能忘怀的姜姨娘——现已是姜夫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听得林姑父大费周章,先让姜夫人认了李家做干亲,然后三书六礼,明媒正娶再把人娶回来,聘礼和嫁妆都与四姑姑出阁那时相平,父亲生了好大的气,连日都有人被打板子!
其实便是没有从前那桩事,也实在怨不得父亲生气。
连他心里都不大舒坦。
让一个续弦压到四姑姑头上,那不是打贾家的脸吗?
幸好贾家现下没有正到嫁龄的女孩子,不然这人可丢大了。
他本以为老太太也会动大怒,还担心老太太气病了怎么办。
哪知听凤丫头说,老太太只生了一日闷气,过后一点不喜都没再露出来,还叫林之孝家的去送贺礼,还送了和往年一样厚的年礼,叫他不得不佩服老太太的心胸。
想来凤丫头的话不错,若老太太急了、怒了,那才是彻底和林家远了。老太太这般行事,叫外人见了,必会赞一声大气,或许还会以为是贾、林两家提前商议过才如此,贾家便没那么丢人了。老太太到底还顾着黛玉妹妹,不会轻易真和林家断了的。
他也在等着看,林姑父会怎么给家里回礼?
是还按以前,只当两家仍是姻亲,还是宁愿背着“失礼”和“对先妻无情无义”的名声,也要少回几成?
可回礼还没等到,先等来了林姑父升任川陕甘三地总督!
不满四十的一品总督,从大齐开国只这一位。老太太果然慧眼如炬,怪不得不肯对林家放手!
老太太断言:“兰州路远,林家必不会让黛玉同去。姜夫人随任,便无人照管黛玉了。等五日,若李家不去接,琏儿,你就去把你黛玉妹妹接来。林家这次一定会同意。”
等了五日,李家果然没动静,贾琏只好大冬日里出门,再往济南过来。
不过,想来这次能见到姜夫人是何等倾国姿色,也不算太亏了。
贾琏低头迈入门中,行礼:“晚辈拜见夫人。”
“快起来。”说话的这女声清凌凌的,语气平和淡然,不带分毫娇软媚意,“给琏一爷看座。”
贾琏站起来,仍然守着规矩只向下看,跟着丫头的裙摆,来到一处椅子前,坐下了。
那女声才说:“还不去见你们琏一哥?”
贾琏这才抬头看表妹们。
也看到了姜夫人。
他脑中空了不知多久,眼前只能看见姜夫人的脸似乎在发光。余下她的衣衫首饰全都模糊成一片。
姜宁喝了口茶。
黛玉清清嗓子:“……琏一哥?”
“是、是!在!”贾琏回神了。
他看清了黛玉妹妹正颦眉,而绯玉妹妹干脆直接瞪着他。
“夫人,晚辈失礼!”贾琏慌忙起身。
“无妨。”姜宁只是稍微有点无语,“先见你妹妹们罢。”
贾琏方才的目光没有淫·邪之意,所以她没觉得被冒犯了。
黛玉毕竟还要他一路护送。他和他媳妇管着荣国府的家,非要较真,把关系闹得太僵不好。
如果贾家没来人,就能让凛一侄子回京时顺路把黛玉带回去了。
姜宁有点遗憾。
凛一侄子是真的靠得住。
李家还有黛玉的三个外甥女,热热闹闹,黛玉也不会寂寞,还没有在贾家那么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