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默契 二姐儿就会停下来等等姐姐。……

黛玉绯玉才多大,也禁不住几个月的颠簸。姜妹妹若心中真无如海,绝对不会带孩子过来。

她不来,不能和如海亲近,又哪里会有庶子出来?

*

一个月前。

姑苏正是春末。

信寄出去才一个月,都还没到云南,回信还早得很,姜宁却已经放平心态,任由绯玉叫起了“娘”。

即便林如海和贾敏不同意,小孩子不懂事,叫几句“娘”又是什么大罪?等孩子长大再让改就是了。

孩子长大,真改口叫了“姨娘”,还会不认她是亲娘吗?

绯玉以后最多管贾敏叫“太太”,绝不会叫“娘”,而黛玉已经叫她几十几百声“娘”了……

是她赚了!

姜宁原本是安慰自己才这么想。

可绯玉学会说“娘”后,看姜宁答应下来没纠正,黛玉便糊涂了,不再叫姜宁“姨姨”,也跟着叫娘……

——叫得她四个乳母和贾敏留下来的四个丫头婆子脸色都精彩得很,姜宁就是真觉得好笑了。

每次黛玉叫“娘”,姜宁都会纠正一句“姨娘”,黛玉再叫,她再纠正,第三次叫她就不管了。

没办法和小孩子讲道理嘛。

谁有本事谁教黛玉改咯。

摊手.JPG

她没想到黛玉小小的,弱弱的,脾气竟然还挺犟。

再说,给黛玉喂奶的乳母都能听一句“妈妈”,她听不得?

每次绯玉叫娘,王嬷嬷几人一脸纠结,黛玉叫娘,她们眉头更是皱得能夹死苍蝇。

姜宁一直等着有人来劝她“姨娘可不能越礼”云云。

可一个月过去了,没人开口。

姜宁便问桃嬷嬷:“她们就这么认了?不可能吧?”

桃嬷嬷一嗤:“她们知道姑娘给老爷太太写信了,都等着回信怎么说呢。”

“谁不知道老爷疼姑娘?若她们这里拦了,老爷太太说行,她们岂不尴尬,还怎么在这院里呆。”她催姜宁,“姑娘快别懒了,快把这账目对好。”

“这就是‘县官不如现管’了。”姜宁懒洋洋抬起账册:“嬷嬷好狠的心,我这胳膊还酸疼着呢。”

桃嬷嬷有些心疼,嘴上却说:“谁叫两位师父一来,姑娘就和疯了一样,睁眼就练武,一天有空都在练武,连两个姐儿都要忘了,你不累谁累?快看,明日就要发夏布了。”

刘师父和白师父十天前来的,都说姑娘是个习武的好苗子,姑娘就着魔一样苦练了十天!

不过家里没别人,姑娘想折腾……随她高兴去罢。

姜宁叫人:“乘风!来帮我捧着账册。”

乘风挪动过来:“姑娘找别人吧,我的手也抬不起来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如今乘风私下里也跟着桃嬷嬷、岁雪喊姜宁“姑娘”了。

老爷太太都不在家,只跟着姑娘过日子真轻省,还能习武、学骑马!

姜宁:“……去看看岫云有空没有,让她帮我捧一会儿。”

四个丫头第一批和她习武,愿意的奶娘和小丫头安排在第一批,省得明光院里人人疲乏,运行瘫痪。

乘风果然去把李岫云叫了来,给姜宁捧账册翻页。

姜宁没动算盘,心算了一刻,数目都对,便叫照这个发下去就是。

桃嬷嬷还有事让姜宁办:“一姐儿的周岁快到了,姑娘想怎么办?”

姜宁:“就照黛玉的办,还是咱们自家热闹就行。席上稍减两道点心,别的不用动。”

黛玉上个月十一过周岁,林如海和贾敏都不在家,姜宁便没请外人,只林家上下都吃席热闹了一回,给黛玉抓了周。

姜宁没暗箱操作,黛玉也抓了笔墨和一本《王摩诘全集》,被上上下下的婆子丫头夸了好半日“以后定是才女”。

就算原本是无神论者,不信命,有了死后穿越重生到书里这神奇的经历,也由不得姜宁不信几分。

难道命运真的是冥冥中自有注定吗?

由林如海亲身教导,进士开蒙的林黛玉是才女,被她这连诗词都写不出一首的人教出来,还是才女?

但也有可能是她每天给两个孩子念书,房中又常见到笔墨,黛玉看这几样东西熟悉才抓的。

黛玉的周岁都没大办,绯玉的更不必。

黛玉到底是嫡长女,绯玉席上减两道点心,写进信里,也好向贾敏表明她没有“僭越”之心。

她想让林如海和贾敏同意绯玉叫她娘,贾敏一定会警惕。

说来算算日子,贾敏快生了吧?

不知这一胎她生的会不会是原著里那个儿子?

姜宁很快把心思转回了女儿的周岁宴上:“哦,对了,请两位师父与我同坐罢。”

桃嬷嬷不依:“有我和林一嫂子招待,哪里用姑娘陪她们。”

姜宁拗不过桃嬷嬷,也就算了。

她是想借着绯玉生日宴让家里人尊重两位师父,不许看轻了人,有桃嬷嬷和林安媳妇陪着是一样的。

姜宁吃过午饭,又看黛玉和绯玉举着勺子乱扬一气把自己喂饱,饭菜洒了一地——王嬷嬷的眉间纹快有半寸深了。

她让丫头婆子把地板收拾干净,奶妈们把孩子收拾干净,搂着又香又干净的女儿睡了个午觉。

孩子主动吃饭才吃得香啊,吃饭吃得香身体才会好,多用用手也有利于大脑发育。

小小的孩子讲究什么仪态?

黛玉的奶娘可以有意见,也可以和她提。不过,现在她是真的对黛玉和绯玉一样上心,她们说多了就不一定了。

王嬷嬷等人可能是看黛玉在她手里平平安安地没出事,可能也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从不和她对着干。

这样姜宁就满意了。

午睡起来,绯玉黛玉又玩到一起,姜宁带丫头们去前面院子和两位师父学骑马。

刘师父是孤身一个来的,白师父还带了八岁的女儿。

明光院人多,住不开也排演不开,姜宁便让开了一个前面的客院,东西厢房给两位师父住,正房用来天气不好时在屋内习武。院里共四个丫头、四个婆子服侍,不分是谁的。

刘师父年纪小些,功夫更好,白师父大几岁,骑射更厉害,几乎百发百中。她们到的第一日都展现了一番本领,姜宁立刻就开始幻想自己学成后的样子了!

策马扬鞭,无拘无束!行走江湖,行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