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第128章 良禽择木而栖 “朕若要殉……

温靖心里很明白,沉默,未必是因为大家心里没有想法,而是这想法很可能不符合他的期待。

说不出的疲惫,让他再难支撑自己,只能向后靠在龙椅上。

他今年已经五十岁了。

但是在这之前,温靖始终不觉得自己老了。他觉得自己春秋正盛、精力充沛,正是最好的年纪,他还有许多的雄心壮志、宏伟蓝图,等着去一一实现。

自古乱世出英雄,不正是给他这种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即使暂时厄于困境,温靖也认为,那只是上天给自己的考验,只要扛过去了,自然就能豁然开朗,收获最丰美的成果。

然而今日,温靖生平头一次产生了力不从心的感觉。

他好像……有点扛不住了。

温靖本以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绝境之中,只要他手里的军队还在,那就仍然还有一争之力。所以他虽然不想跟红巾军打,但真打起来,他觉得江州军还是能给红巾军带来一些麻烦,让她们折损一些人手的。

而他知道,明月霜不会喜欢这种麻烦与损失。

结果也跟他想的一样,明月霜最终接受了他的厚礼,看起来也像是放弃了进攻江州的打算。

谁知,她竟是将筹码压在了青州的义军身上。

更叫人吃惊的,是这支义军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战斗力——一支有红巾军在背后支持的起义军,竟然就能将江州军打得溃不成军,那么红巾军自己上,又会是什么结果?

哪怕手里还捏着二十万江州军,也无法为温靖提供任何安全感了。

他自己尚且如此,其他人呢?温靖又慢慢睁开眼睛,视线从自己倚重的臣子们身上挨个扫过去。

仿佛是蒙在眼前的一层薄雾终于散开了,这一刻,温靖无比清晰地看到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以及隐藏在这表情之后的那些幽微心思。

江州这棵大树还没有倒,但猢狲们已经开始另寻枝头了。

“丞相。”最后,他点了王蔚的名,“可有以教朕?”

王蔚面色凝重,出列道,“陛下,须得尽快派遣大军,阻敌于外才好。”若是叫这些起义军深入江州境内,只怕要不多久就能兵临宿城了。

温靖笑了一声,“丞相以为,江州的军队,能击败那些叛军否?若是派遣大军,又该使谁将兵?”

说着,视线往武将所在的那边扫了一下。

所有人都低下头去,避开了温靖的视线。连马绪都折在了对方手中,这支叛军自然是很难对付的。更不用说,这支叛军背后,还是全天下都知道很难缠的红巾军。

谁愿意在这个时候做出头鸟?

王蔚轻叹一口气,扬声道,“陛下,事在人为。”

“好一个事在人为。”温靖看向其他人,“诸卿可有别的法子?若是没有,就依丞相所言,议出一个领兵出征的人选吧。”

“陛下!”这下,文官们还未开口,利益相关,很有可能会被推出去送死的武将们先急了,立刻就有一个人站出来道,“陛下,臣有一计,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卿家但说无妨。”温靖和声安抚道,“如今还在商议之中,本就该群策群力,不论卿家说了什么,朕绝不怪罪便是。”

这点心胸,温靖还是有的,大臣们也都相信他有。

所以此人踌躇片刻,终究还是将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陛下,我大黎与红巾军素来交好,崔尚书至今仍在洛京盘桓未归,便是为了维护双方之友谊。既如此,何不往洛京送信,请崔尚书向红巾军求援?”

“向……红巾军求援?”温靖一愣。

不止是他,在场众人,听到这个提议,都不免愣怔了片刻。

红巾军支持的起义军在攻打他们江州,而他们要反过来向红巾军求援?

这……

“有何不可?”那人既然已经开了口,态度反而坦然起来了,“先前所说起义军背后有红巾军支持,不过臆测罢了,并无实据。既然如此,危难之际,向关系好的友邻求助,也是理所当然。”

这当然是强词夺理,事实上连说话者本人也知道,起义军背后,多半真的是红巾军。

但他话里却透露出了一个意思。

即使是真的,既然起义军和红巾军都没有光明正大地将这一点摆出来,那他们就可以假装不存在。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还真有不少人觉得这也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红巾军既然认了南黎给她戴的高帽,讲究公平和正义,想来也不会在江州求援之后,再说出起义军背后是她们。倒要看看,这样的情形,红巾军会如何处之。

当初凤州华州求助,她们救了。后来徐州淮州齐州求助,她们也救了。如今轮到江州,她们救是不救?

救,就成了她们自己打自己,也会让义军对红巾军生出疑虑。

不救,那岂不就让天下人知道,坊间传言的那些红巾军的光明美好的特质,都是装出来的?

自然,这么做,不过是给红巾军添点堵,顶多是叫她们的名声蒙上一点不好的阴影,于局势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无论红巾军救与不救,开了这个口,就等于将江州的未来交付到了她们手中。

救,红巾军从此在江州说一不二,距离尽数收编整改,也不会远了。

不救,待起义军占领江州全境,这里依旧是红巾军的囊中之物。

所以一部分人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至少可以给红巾军添点麻烦。但另一部分人却不甚赞同。虽然知道多半是打不过,但是打都不打,就直接走这一步,是否不太合适?

有人开了头,之前的沉默已经被彻底打破,因此在温靖问“诸卿以为如何”的时候,便陆陆续续有人站了出来,各抒己见。

朝堂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但端坐在龙椅上的温靖,却比任何一个时刻都更能体会到那种“大势已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