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第126章 僵持 赵元睿不无抱怨地开……

今天的早饭也是如此。

康靖看着摆在面前的鱼片粥,以及用来就粥的炸小鱼,拿筷子的手微微一顿。

他是在江边长大的,最喜欢吃鱼。但即便是在楚州的时候,餐桌上也不是顿顿都有鱼的,反而是到了洛京,一日三餐,时常都能看到鱼,做法还多种多样。

他疑心是义父义母刻意照顾自己,花高价买了这些,想劝他们不必如此,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所以吃完饭,他回到自己的住处,犹豫了一下,还是揣上钱袋出了门。

红巾军这里,有一样其他人或许很难注意到,但是康靖很喜欢的设施——路牌。这路牌不仅会写明这里是哪条街巷,还会标注一下从这个方向能去往何处,走另一边又能去哪里。

这样的标牌,当然不是给熟悉路径的本地人看的,而是给头一次来,什么都摸不着头脑的外地人看的。

光凭这份用心,就不难理解洛京城为何能如此繁盛富庶、商贾无数了。这样的小地方尚且肯用心,更何况别处?

此刻,康靖便也借了这点便利,即使不认识路,看着路牌,也顺利地找到了距离住处最近的市场。

这里比外面更热闹,康靖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来挤去,身不由己地顺着人流往前走,耳畔听着各种吆喝叫卖声,只觉得人间烟火气全都在往自己身体里钻,驱散了那点因为长期独处带来的寂寥感。

一路上,康靖也看到了几个卖鱼的摊子,卖的还都是活鱼。难怪不管是鱼片粥还是炸小鱼,吃着都很新鲜,没有半点腥味。

他艰难地从人流中挤出来,上前问价,然后吃惊地发现,价格远比自己想的要低。

康靖平日里是不太关注物价的,他也不需要关注这些,这会儿之所以会在意,其实是因为他知道,分家的时候,姬长恩做主,将大部分的家产都分给儿子们了。

本来也有他的一份,但被他拒绝了。义父知道他的心结,便也没有坚持。

虽然不知道义父手里还有多少钱,但想来并不丰厚。所以康靖见餐桌上总有鱼,便担心是因为自己才买了这些,又多费钱。

他印象里的鱼价,还停留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父亲还只是姬氏一个普通的部曲,没得到姬长恩的赏识,家里颇为清贫。他加虽然就住在河边,但偶尔吃一次鱼,都是父亲自己趁着休沐下河去捞的,偶尔府里发了赏,才能买一条。

对他来说,这是幼年时难得的美味。

后来父亲得了姬长恩的赏识,日子就好过一些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父亲就在一次冲突之中为了保护姬长恩而死。

虽然之后他就被带进府里,被姬长恩认为义子,用心培养,再也不用操心鱼价几何这等小事,但吃鱼却成为了他缅怀父母,缅怀过去的方式。

但印象中,即使是在楚州节度使府,鱼也并非四时常有,大鱼更是能卖出高价。

但这摊子上卖的鱼个头不小,价格却也不高。

“怎么这样便宜?”他问卖鱼的人。

卖鱼的人忙得很,哪里有空搭理他,随便敷衍了一句,“这是塘里养的。客人若是不买,劳烦往旁边让一让。”

好在即使是在热闹的市场里,也总有闲人。旁边就有人笑道,“这位客人是刚来我们红巾军吧,竟连这个都不知晓。这些事体,报纸上都有写的。”

康靖不免汗颜,他其实已经来了几个月了,只是总不出门。

那人便跟他说起这养鱼的事。

也不知道那报纸上是如何写的,路边一个普通的民众,说起养鱼来,竟也头头是道,更是将鱼价之所以这般便宜的原因,说得十分透彻。

原来红巾军这里,连养鱼的事都有专人负责,先培养出成活的鱼苗,再卖给养鱼户。所以如今,市面上已经难得见到从河里捕捞出来的野生鱼类了,都是养出来的,价格自然低。

若是偶尔有卖野生鱼的,就还是叫高价。

康靖最终还是买了一条鱼。拎着鱼回家,正碰上了在院子里遛弯的姬长恩,一看他手里的鱼,就笑道,“出门了?”

“嗯。”康靖点头,顿了顿,又道,“义父,儿想出门游历一阵。”

他还记得,当时窦娥跟他说,让他活着,看看红巾军治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康靖自觉从楚州来洛京的路上已经看了不少,所以并没有深想,今日出了一趟门,才恍悟自己其实还什么都没看到。

所以他想出门游历一番,认真地看一看这片土地。

他肯出门,姬长恩自然不会不允,想着多出门见识一番,心结也容易解开,便欢欢喜喜地应了。

当晚康靖就收拾行装,第二日拜别义父义母,就要出门。

姬长恩给了他一封红钱,“这些带着路上花。”

康靖摇头拒绝了。他既然要看红巾军的日子是怎么过的,那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饭吃,才能品尝到普通人生活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若带着一大笔钱,不过是观光而已。

所以,他只带了一把防身用的短匕,几件衣服,就出了门。

之所以没带剑,是因为这样的兵器,过城门和各种关卡时,一定会被红巾军搜查盘问,徒增麻烦。而且红巾军的地盘,治安还是不错的,什么打家劫舍、小偷小摸的事都很少,一柄短匕足以防身了。

从洛京城往外走,就像是从热闹里走出去。但外面虽然不热闹,却也并不冷僻荒凉,沿路所见的田地、山野、村庄,都充满了一种活力,人们脸上也常带着笑,说话的声气也足。

康靖越走越高兴,不知怎么,一直堵在他心头的那股气,忽然就没头没脑地散了。

在洛京附近转了一圈之后,他便选定了方向,决定往西州去。到时候再从西州乘船,回一趟楚州,看看那里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因为不是一直赶路,甚至偶尔还要滞留在某地赚钱,所以这一路明明都是通衢大道,但是康靖却走了两个多月,直到九月底才到西州。

这里给他的感觉,就两个字:丰足。

秋收刚过,到处都是晾晒的作物,看着十分喜人,康靖还看到了自己之前没有见过的品种。

大概是远离战事,这里的百姓,身上有一种非常安逸的感觉。康靖本以为洛京百姓就已经够会享受的了,谁知西州人还要更胜一筹。

又一个月,康靖总算穿过了整个西州,来到宜城,准备从这里乘船南下。

到了这里,自然难免慕名去看一眼那块被安置在岸边高崖上的巨石、描绘这件盛事的诗文,和那幅名传天下的《瞿塘滟滪图》原本。

有趣的是,康靖发现,西州百姓和过往的旅客们,似乎将这块巨石当成了有灵性之物,竟是香火供奉起来了。这还不算,还有人往上面扔红绸,也有人直接丢红钱……他还听见一位年轻的妇人对着巨石祈求能早日有喜。

康靖:“……”

恐怕就是红巾军的主人,事先也没有料到这样的发展吧?

这个季节没什么风浪,船行十分顺利。在船上,康靖听到船工说起去年炸石头和清理河道的故事,心情不由复杂了一瞬。

当时,红巾军的水师就是顺着这条大江南下,直抵楚州的啊……

虽然理智上,康靖也知道,红巾军就算没有水师,直接从洛京南下,楚州也不可能有任何招架之力。但是这支水师来得太突然,太意外,以至于楚州全无准备,在短短半个月里就彻底溃败,也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楚州,这种复杂的感觉就强烈了。

因为康靖不是很惊讶地发现,楚州如今也已经完全是红巾军的那套规矩和风气,就连路边普通人脸上的笑容,看起来也是如此相似。

他不愿意承认,又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治军还是治民,红巾军都远胜原本的楚州。

也就越发显得自己当初的行径是如此愚蠢。

……

石香姑那支水师至今还驻扎在楚州。

虽然不打江州了,但她们也不是无所事事。事实上,水师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一开始石香姑还会分出一支驻守在江州附近,后来索性只留下船只做个障眼法,把人都调走了。

好在江州什么都不知道,依旧每日如临大敌地在大江另一边戒备着。

被抽调来的士兵们在做什么呢?

第一件事,自然是打通并清理了一遍从楚州到海边的航路,如今已经在临海的羊城建起了兵营和船坞,准备造船出海。

对于海上霸主石香姑来说,即便是宽阔的大江,也难免还是会让人感觉局促。倒是回到海上,就跟回家了一样,说不出的畅快。

所以虽然明月霜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划,但她已经开始定期率领船队在海上航行巡逻,探索航道,把附近的情况都摸得差不多了,甚至在距离大陆不远的地方,占据了一座海岛。

消息送回洛京,明月霜都吃了一惊。

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的发展实数自然,她既然把水师放出去,又没有给任何限制和约束,也就不能怪她们到处乱跑了。

再说,这岛也确实很有用处。

提到发展现代工业,有一项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原料——那就是橡胶。

最简单的,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想要密封性达到标准,就离不开它。

明月霜眼馋很久了,但国内确实没什么适合种植橡胶的地方,也就是刚刚拿下来的楚州,有些地方可以试一试。但楚州的条件,肯定是比不上海岛的,而海岛,估计又比不上东南亚……

那可真是洒一把种子就能坐等收获的好地方啊!

纵然明月霜没有殖民世界的野心,但想到有那么一块丰饶的土地流落在外,也还是忍不住有些心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