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兑换到这个奇物的时候,明月霜并不知道它竟然是给褒姒用的。
这块玉简并不像明月霜见过的其他的红色奇物那样精致美丽,相反,它看起来很不起眼,简身还有些斑驳的痕迹,看起来十分陈旧。玉简上面刻着一些杂乱的图形,看起来有点像是象形文字,虽然明月霜并不认识,但它们仍然为玉简平平无奇的身姿增添了几分历史底蕴。
明月霜将它拿到手,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哪位才女会喜欢她。
若不是没抽到李清照,这位金石学家无疑是最合适的。
不过这念头也只在脑海中一闪而逝。红巾军如今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虽然还是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窘迫了,卡牌人物们能升级技能最好,不能也不用着急。
抱着这样的心态,她又兑换了四件红色奇物。
分别是一本书,一个铸铁锅,一把算盘,一架琵琶。
算一算今晚的收获,真可谓是大丰收了。
第二天一早,明月霜就将三位新人引荐给了其他人。随着卡牌人物越来越多,一些事情也慢慢有了定例,比如对新人的欢迎仪式——虽然很简单,而且也并不是所有卡牌人物都能参加,但到底还是要有的。
明月霜不管这些,随她们自己折腾,只是将五件奇物拿出来,让大家自行挑选。
因为要介绍,所以褒姒此刻就站在明月霜身边,第一时间被那枚玉简吸引了视线,伸手将之拿起。
明月霜有些意外地看向她。
褒姒垂眸看了一会儿,才抬头问明月霜,“主公,此物可否予我?”
只一个简单的动作,叫她做来,也有种说不出的美感,明月霜看愣了一瞬,听到她的声音才回过神来,连忙点头,“自然。奇物都是看缘分的,你既然想要,它就是最适合你的,本来就要给你。”
褒姒便又看向众人,“那我便厚颜取之了。”
众人自然不会计较这个。虽然有先有后,但是她们知道,明月霜早晚能够拿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从被抽取出来的那一刻,她们就有的共识。至于早晚,就如明月霜所说,要看缘分了。
明月霜见褒姒一直在看玉简上的图像,不由好奇地问,“这玉简上写了什么?”
褒姒淡淡道,“只是申国攻周的记载。”说完,便将玉简上的文字念了出来。
这种古早时期记载于金石之上的文字,往往很简练,毕竟书写的成本很高。而且,那个时候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经过祭祀占卜,文字记录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要是没有褒姒翻译,众人还真听不懂讲的是什么。
这块玉简上的内容,大意是申侯将联合缯国及犬戎共同伐周,卜问上天,得之大吉。
毫无疑问,这一次战争,就是历史上西周灭亡的那一战。
《史记》记载,周幽王宠爱褒姒,于是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于是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死幽王与太子伯服,并拥立宜臼为天子,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从此以后,王权旁落,天下权柄操于诸侯之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
于是人们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所以听到褒姒说玉简上的内容竟是这个,众人便都有些不安。倒是褒姒自己不甚在意,大抵那已经是过去的事,这里又不是周王朝,她的语气仍然是淡淡的,“成王败寇而已,是非功过,自有青史记之。”
但听到这句话,众人的脸色反而更古怪了。
这么明显的异样,褒姒自然不会察觉不到,便开口询问。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明月霜顶着所有人期盼的视线,说出了原因。
褒姒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了。
传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叫人点燃烽火,诸侯领兵赶到,却发现没有敌人,于是纷纷对幽王失望。以至于后来申侯联军伐周时,周幽王在骊山的烽火台点起烽火狼烟,诸侯却无一人来救,于是身死。
褒姒听完,怔忪良久,才轻叹道,“不意史书颠倒黑白至此。”
明月霜连忙安慰她,“史书皆是由后来者、胜利者书写,实在不必太过在意。再说,也许很久以后,又会有人为你翻案呢?”
至少在明月霜的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故事更偏于“小说家言”的杜撰。
周幽王会不会昏庸到点燃烽火取悦褒姒且不提,就算真的有,现实里跑地图又不像戏台那样,绕两圈就完事了,诸侯看到烽火,准备粮草辎重,集结士兵,再率军前来,中间需要经过多久?而且诸侯封地远近不同,也不可能同一天领兵赶到烽火台下。
也就是说,周幽王搞了一个旷日持久并且很难亲眼目睹结果的大工程来博美人一笑。
褒姒会不会笑不知道,但明月霜是听笑了。
整个故事都充满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摆拍”感,远不如吴王夫差为博西施一笑,斥巨资修建馆娃宫的故事来得真实。
用烽火狼烟来传讯示警,是汉朝用以防备匈奴的手段。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与汉时,很多故事本来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真假难以考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疑点:《史记》说褒姒是周幽王第二任王后,周幽王因为宠爱她,才废黜申后。但褒姒的儿子名叫伯服,伯是伯仲叔季的伯,在古代的名字里,这个字是用来表示排行的,伯是老大,也就是说,伯服是长子。
而从褒姒这个名字看,姒是国姓,褒是国名,她应该是褒国国君之女,申后却只是申侯之女。
如果她比申后更早嫁给周幽王,并生下长子,又怎么可能是申后先做王后?如果褒姒的儿子比申后的儿子更年长,而幽王又如此宠爱她,怎么会先立宜臼为太子,再反悔改立伯服?
总之,整个故事充满了bug,确实只适合当成民间传说来看。
众人听了明月霜一番条理分明的分析,尽皆叹服。就连褒姒也道,“主公明鉴万里。既有如此知己,史家之言,亦不过云烟耳。”
这天山冰雪一样的美人看着明月霜,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霎时间春风解冻、冰河消融,让明月霜的心都不由得跟着颤了一下。
她其实有些心虚。这不是她的见解,而是后世无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辛苦得到的成果,又经过互联网上诸多网友的激烈辩论,才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