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与证明

这种提示相当于预先告知,本次比赛将会出现二次数据复核。

海莉亚隐约感知到了某种熟悉的、暗流涌动的气息。

“虽然我们的研究方向属于应用光学大类,但是备注的引用文献非常单薄。”

她把光屏递交给泰罗,点击手环,随即伸手向托雷基亚示意。

后者没有丝毫迟疑地,把他自己的终端递了过去。

“为了弥补这个空缺,我们恐怕需要在核算阶段拿出更多的实际证据。”

文件传输的信息条走到尽头,熟悉的标题再次于三人的面前一一浮现。

前期还有完整命名,后来干脆直接简化为序号标注的设计文件在界面上不断刷新,最后甚至达到了自动下滑翻页的效果。

“之前的历史记录我都有留底。”

她甚至还能把内容和名字对应上:“我觉得可以把XIA-003,ZIB-012,XIT-007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失败案例,拿出来做一个集锦。”

开头字母区分核心构件连接方式,后置数字表示大类下的方案编号。

“现在开始整理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应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

托雷基亚在短暂的思考之后表示赞同。

泰罗回想了一下之前的演练,估算了一下大概的时间差:“那我们要申请修改,重新提交汇报文件吗?”

“失败案例的话,作为佐证数据可靠性的附加文件就足够了。”

海莉亚回答道。

引用数据库过多会让报告变得冗杂,而且容易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充分展示,降低后期环节的印象分。

达成共识的三个人找了个僻静些的角落,围成一个小圈,开始现场进行分选、初筛、整理、编写文档的操作。

而当下,那份文档显然派上了用场。

“……综上所述,我们的设计是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经过严谨的查阅、拟合,与计算核准所能确定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佳方案。”

海莉亚腰背挺直,语调抑扬顿挫,文档记录已然翻阅到最后一页:“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原理详尽,数据充分,脉络清晰。

已经没什么需要证明的了。

多个特殊编码的文件废案,重复筛查引用的源数据链接,一眼望不到头的历史模型修正记录……一切的一切都充分彰显了三人小组所获成果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