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子说,等瓦房晒干,他们搬去瓦房,天也冷了,最初的草棚就用来养鸡鸭鹅羊。他们现下住的茅草屋用来养牛马猪或者养蚕,或者存放干草。他们不像匈奴冬天去冬季牧场。等到冬天他只能用干草喂牲口。”停顿一下缓口气,“虽然那边房屋不多,人也不多,但看起来跟长安周边村落没两样。”
刘彻相信卫长君不会叫他失望,可也不敢相信这么快连鸡鸭鹅都有了,“只有这些?”
通粮:“微臣以为这就行了。大公子笑着同微臣说,那些瓦房也是临时住所。既然要在此建城,就得像个城。大公子划了一片地,如今正带人挖地基,夯土筑墙。来年农闲时再慢慢盖房屋。如今住的瓦房当外城,或驿站。大公子还说,日后朔方人多了,需要买东西,那些房屋可以送给随他前往朔方的匠人,留他们兜售自己做的小物品。”
刘彻再也无法淡定:“他都想到开市了?”
通粮摇头,很是感慨:“不止。大公子还说,要是有时间,他得在外城建许多房屋,给前往朔方开铺子的人。不收其房钱。微臣好奇,随他前往朔方的人没月钱,拿什么买物品。大公子的外甥说,以后粮食多了吃不完卖到关内,大公子会拿出一到两成平分给每个人。但不包括拿了朝廷俸禄的兵将。”
刘彻一点不意外:“他就会笼络人心。”
通粮心里咯噔一下,大着胆子瞥一眼,见他面带微笑,“也得舍得。对了,大公子那里还有两样东西,一个开白花,微臣来之前快开花了,说是花收上来可以替代木棉或蚕丝保暖纺线做衣服,还有一个像红薯一样长在地底下。”
刘彻不由得坐直,“他没说是什么?”
“大公子说前者叫棉花,因为秸秆长得像木棉。另一个叫土豆,黄皮跟黄豆似的,但是长在土里的。”
刘彻好气又好笑:“这名字起的,他真会懒省事。”忽然想到以卫长君的德行,没有好处他不可能主动提起,“卫长君还说什么了?”
通粮惊讶,陛下怎么知道还有后续。
“朕跟他认识十多年了,他什么德行朕比你清楚。要钱还是要人?”
如今蔬菜瓜果已经能做到自给自足。再过个把月,粮食也差不多了。可油盐酱醋还得买。跟卫长君去的两千人,他不需要给月钱,可得给那些人买衣物皂角等生活用品。
这些都是钱。
卫长君的家底干了。
通粮有点不好意思:“大公子说他没钱买手纸。”
刘彻轻笑一声,然后给黄门使个眼色,“取两千金,”冲通粮道,“改日给他送去。韩嫣需要钱,你找丞相。没了吗?”
“陛下当真了解大公子。朔方还有许多地等着人耕种,他还需要万人。秋收过后,大公子会带人在秦城墙附近给这些人盖房子。大公子还说,虽然是大通铺,也不会叫他们被雨淋被风吹着。”
起初刘彻打算今年就把人送过去。后来想到服兵役的平民不会骑马,擅长弓箭的极少,万一匈奴打过去,那两千骑兵根本护不住他们。
若只有两千骑兵和卫长君的两千人,匈奴来了,完全可以两人一匹马逃回关内。
刘彻很惦记棉花和土豆,但他知道还没收上来,惦记也没用,“秦城墙修补的如何了?”
“起初不熟很慢。如今有十多里路了。等到明年春得有二十里。紧邻高山,另一边是河流,从上看下去,朔方城好比在口袋中间,袋口往东,匈奴想进来只能从东边。要是小股匈奴,两千骑兵完全可以作合围之势把他们围起来。”
刘彻大为意外:“这地方选的不错。他俩谁的主意?”
通粮对此也很好奇。他三伏天前给朔方送粮,赶上黄瓜熟了,翌日一早,卫长君带人给他们摘许多黄瓜留路上吃。通粮见黄瓜很大,玉米比关内长得好,显然土地肥沃,他好奇就问,谁选的这地儿,风水宝地啊。
摘黄瓜的女子告诉他,刚到此地卫长君和韩嫣就把方圆五十里逛了个遍,最终选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通粮把他打听到的事和盘托出,越发佩服,“去之前陛下说韩上大夫是太守。微臣斗胆,大公子更像太守。”
刘彻点头:“家里地里这些事韩嫣不懂。长君坐不住,不爱看公文账簿,他骑术也不行,降不住那些骑兵,朕才命韩嫣为太守。”顿了顿,“他二人算一个内一个外吧。”
通粮想想每次过去,韩嫣都跟骑兵在一处,卫长君不是同女人一起就是跟匠人聊什么,“原来如此。陛下,臣何时出发?”
刘彻很意外:“不歇息?”
“微臣答应大公子,快去快回。”
刘彻沉吟片刻:“休息几日就过去。告诉他,明年春三月,万人准时到。他做好接收事宜。”
通粮应一声便回家歇息。
翌日,通粮就找丞相要钱。又在家歇一日,通粮就带人和钱赶赴边关。此去有住的地方,有吃的喝的,也不热了,通粮一行心情很好。
八月初见着卫长君,通粮想起什么,心情越发好了。
卫长君在葡萄架下剥棉花,见状问:“陛下给你升官了?”
通粮来的次数多了,跟他说话也随意起来,“大公子,我错怪陛下了。陛下并不想叫李广带兵。”
韩嫣也在一旁,不过没剥棉花,他懒得学,也不如卫长君手巧,他盯着公孙敬声写字,“这都八月了还没发兵吗?”
通粮摇头,“来之前见过大农令,大农令说粮草准备妥当。这次应该还是叫卫将军领兵。”看向卫长君,满脸兴奋,“要是将军获胜,再加千户,将军就是五千户了。”
卫长君失笑道:“朝廷招兵告示上写着李广带兵,肯定是李广。”看到身边的葡萄,“吃点这个。对了,你此次回去是回长安复命,还是在边关等着接朝廷送来的钱物?”
两千骑兵的冬衣也得朝廷筹备。
通粮:“回长安。边关什么东西都贵。在这边买一件冬衣能在长安买两件。”
卫长君点头:“辛辛苦苦担惊受怕从关中运来,总要赚一点辛苦钱。这边冬天来得早,你们明日回吧。等下次过来,庄稼黄了,说下雪就下雪。”
通粮乃长安人,以前不知道这边多冷。这些日子跟边关将士常来往,很清楚卫长君并没有夸张。
来时行的慢,去时走的快,八月初十就到长安。
通粮带人订购过冬用品时发现街上抱怨的人少了,很多衣着光鲜的人脸上都挂着真心实意的笑容。通粮还没来得及回家,盖因他家也在茂陵。跟着丞相找大农令取钱的时候,他也没敢乱打听。
通粮随便拉一个人问:“近日有什么喜事?陛下立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