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兄,这冰灯能坚持多久?能一直有吗?若是每晚都有,睁开眼就能看到光亮,多好。就像是以前庄子里晚上的大火把一样亮。”
“有灯,夜里就不怕了。”
就是嫩娘也跟着点头,那轻声的话语满含安心,道出的是最直接的感触。只是阿玉听了这话,心却猛地一揪。
他们都还是孩子,孩子会害怕夜晚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啊,即使有他这么一个大哥在,到底不是父母,到底更给予的安全感还是差了些,到底,这里不是家,他们再怎么懂事,再怎么沉默,心里依然是忐忑的。
“放心,咱们家又油,再不济还有那么多兔子油呢,明儿开始,伯兄教你们做蜡烛,以后每天都点着。”
不管了,哪怕是浪费点动物油脂呢,也不等开春寻什么柏树油了。赶紧的做出蜡烛来,让孩子多几分安全感更要紧。
“郎君。。。郎君会做蜡烛?”
一时感性的阿玉说出的话听到福寿叔的耳朵里,简直就是石破天惊一样。眼睛都快瞪出来了有没有!自家郎君。。。自家郎君啥时候什么都懂了?莫名的,福寿叔就联想到了今日郎君说的什么要给天官引路的话来。心里猛地一凛:
自打到了这山里,自家郎君似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再不是往日捧着书的谦谦君子模样了,一下子会了好些平日想都想不到的东西,难道说这真的是天官赐福了?那若是这样。。。不行,今儿晚上不睡了,怎么也要给天官好好上香才是。天官保佑啊,让我家郎君继续这么能干下去,老秦家兴旺有望了。
当当当!恭喜阿玉,洗脑出新一代天官信徒一名!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历法需要说明的是:
古代其实没有“春节”这个概念,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为推广公历纪年,这才把中国传统的年节改为春节,所以“春节”一词的历史仅仅百余年,古人将春节都叫做“年节”,而年节的历史与古代农耕文化密不可分。虽然年节由来已久,但在不同朝代,年节的日期也大为不同,而这主要是因为各朝所用历法不同而导致的。我国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夏朝的“夏历”,即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农历”,夏历根据天干地支将全年分为十二个月,对应十二生肖,夏人规定建寅为正月,即每年一月为新年初始,这与现代农历并无太大差别。
成汤代夏,殷商君王改建丑为正,规定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即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如此一来,商人过年的时间就比夏人提前了整整一个月;周朝建立后又改变历法,将建子定为岁首,即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虽然周天子是这样规定的,然而一些诸侯国仍旧沿用殷商历法,这就导致不同地方过年日期却可能相差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各国采取不同历法的做法着实混乱,于是下诏全国统一以建亥为正,即夏历十月初一为元旦,这就导致秦帝国的过年时间几乎与现在的国庆节重合。
秦朝二世而亡,汉代沿用秦历,规定每年十月一日为年,不过汉初时曾对历法进行了一定改革,要求百姓不以十月为正,而是直接称呼十月为年。不过这并没有持续多久,汉武帝改元太初时,太史令司马迁制定了更为严谨的《太初历》以正农时。太初历复用夏历,将建寅作为岁首,这就与现代春节的时间相符合了。太初历一直沿用至西汉末年,直至王莽篡汉才被废除,王莽为巩固统治,宣扬“复古”而改用殷历,又把十二月作为正月,百姓们这下不买账了,民间也就按照太初历过日子,仍以一月为正。更始帝刘玄登基后,又把官方历法给改了回来,继续遵从夏历。
三国时期,曹魏又把官方历法给改为景初历,夏历十二月再次成为正月,西晋一统天下后随后在全国推行景初历。时间一长,百姓们也就习惯于十二月为年,觉得提前一个月过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一心想要青史留名,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更改历法,于是他在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颁行《元嘉历》,规定夏历一月为正。由于当时南北分立,长江两边沿用的历法并不一致,北朝国家采用景初历,南朝则用元嘉历,一些江北的百姓在十二月过年之后,一月回到江南老家可能又要再过一次年。
北周时期,统治者改用甲子元历,以一月为年。在隋朝统一南北后,百姓们过年的日期又得到了统一。至此,以夏历一月初一为年节的传统基本确定了下来。当然,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武曌篡唐建周之时,再度实行周历,直到退位后才又将历法改回为夏历。此后,中国过年的日期再无变化,时至今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