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晋江独家

说起来也很悲哀。

搞市场经济后,研究所的经费被砍掉了。而“运十”上线运营,需要三千万人民币,可上面不给,研发团队无米下锅,急得团团转。

这是多少人的心血啊,不能到了临门一脚,就报废啊。

而就在这一年,商务.部门花费了三十亿进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在买办思维下,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苦果几十年后才晓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短视、缺乏战略眼光之后,跟米国麦-道公司捣鬼有关。

八十年代初期,麦-道公司就盯上了“运十”。他们想进来,就要把“运十”大飞机打掉,继而抢占国内市场。

为了达到目的,麦-道公司到处游说。

这时候,国内刚刚开放,看到国外什么都是好的,对米国科技更是盲目崇拜。听到麦-道的合作计划,拉拢还来不及呢,哪会考虑那么多?

画出来的大饼,的确很迷惑人。

可田小苗知道结果。

看到米国麦-道来沪上搞飞机组装,就警觉起来。

她给上面写报告,提醒注意。甚至还专门去了京城,跟上级部门汇报。可军工和民用分属于不同部门,有力气也使不上啊。

可她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运十”不能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了一套完整体系,从研发设计到技术工人,从零件生产到车间组装,从原型机到试飞运营,分工协作,精益求精。一旦拆零散了,再想组合起来可就难了。

也许,阻挡不住麦-道的进入,可“运十”的研发生产体系一定要保留下来。

这是几千亿美元的大市场,不能毁于一旦。况且,这是卡脖子工程,一旦失去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就等着看西方国家的脸色吧。

从第一份报告到第二份报告,田小苗一直在坚持。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可她还是要努力,只为了四十年后不那么被动。

*

到了秋天,田小苗又去了京城。

她找到刘主任打听消息。

刘主任面色凝重,跟她透露了一点。

“现在,到处都在砍经费,不光是民用,就连军工都受到了影响……”

“那就找上面,反正不能放弃……”

田小苗拼着暴露,也要改变。

她抛出了一个杀手锏,把米国另一家大型飞机制造商收购麦-道公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拿了出来。

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为了卖高价客机,这家米国公司是不会让合作生产的麦-道飞机上线运营的,一定会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我们投入的产业,就变成了装配车间,做一些杂活儿,跟精工细作搭不上边。体系被拆分了,人员流失了,大飞机的梦想就此破灭,几代人的努力化为乌有。

看了报告,刘主任眉头紧锁。

“小苗,你准备一下,我带你去见一位首长……”

田小苗没问什么人。

她知道一定是能说上话的,能起大作用的。

半个月过后。

田小苗从京城回来了,整个人瘦了一圈。

可她精神很好,眼睛亮亮的,透着兴奋。

“小苗,你可回来了……”

柳冬生长舒了一口气。

他担着心,知道小苗在做什么?小苗跟他说过,这件事不做不甘心,可做了会有后遗症,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俩的政治.前途。

可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支持小苗。

他跟小苗说:“想做就去做,大不了复员转业……”

这话说得轻巧,真转业了恐怕会要了他的命。

“轮战”回来之后,他升到了副军级,担着副总参谋长。

大权在握,雄心壮志。

父亲说,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他感到骄傲。

同时,也要戒骄戒躁,千万不能翘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