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晋江独家

“好,俺这就写……”

田老汉给大旺写信,只说好的,不提歉收之事。

城里的日子也紧张,不能再给娃娃们增加负担了。

许凤莲一家也捡了不少。

她家人口多,自留地也多,光红薯堆了一大堆。为了便于存放,就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子。这个东西顶放,只要不受潮,不发霉,能存放一两年。

吕秀蓉也晒了一堆干货,留着过冬。

这一年下来,社员们都有了经验。

食堂再好,也不保险,家里得攒一些吃的。甭管好赖,能填饱肚子就行。要说,解放前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过是解放后,过上了好日子,就把困难给忘了。

田大旺收到老家的来信,哪里放心?

报纸上说,秋粮大面积减产。就靠山村那地界儿,估计也好不了。

可家里也不宽裕,想换一些全国粮票很难。小苗上大学,户粮关系一转,定量就紧张起来,粮票也攒不下来了。他们一家自个儿做饭,才勉强够吃。

可爹娘那边,光靠着粗粮可不行。年纪大了,得吃一点好的。

孙梅英见大旺为难,就说:“大旺,给老家多寄点钱,总能买到东西的……”

“好。”田大旺点点头。

跟城里不同,农村集贸市场开了,农副产品还是有的,不过,价钱贵一点。

*

秋粮减产,油料作物不足往年的一半。

食用油紧张起来。

按照定量标准,城市居民一个月二两油。可油票发下来了,油却供应不上,库存见底了,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到货。

这么一来,大学食堂也受了影响。

一大锅菜端上来,都是水煮的,看不到一点油花花。

赶着打饭,同学们喝着菜汤子,砸吧着嘴。

“瞧瞧,清亮亮的,刷碗倒是省事儿,拿水一冲就好了……”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p; “谁说的?瞧这是什么?油花子!得用开水涮一下,一点都不能浪费……”

同学们开着玩笑,很乐观。困难是一时的,一定能克服的。

对此,田小苗也习惯了。

除了上课,就在床上躺着。

心说,油水少,饿得快,得保存体力。

可同学们天性.好动,照常打篮球、打排球。

韩文溪和林恪静都是积极分子,一点也闲不住。田小苗很佩服,这种青春活力真是比不了。

要说,国家对体育很重视,去年开了全运会,今年在跳伞、登山、航模等方面拿了几个世界冠军,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即便再困难,运动员的营养是有保障的。为国争光,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压不垮的。

赶着星期天,田小苗照例回家。

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儿,她使劲儿吸了吸鼻子。

“姐姐,今天吃肉!”三子冲过来,一把抱住小苗。

田小苗很惊讶,家里还有库存?

五一也咧着嘴,流着哈喇子,一副过年的模样。

孙梅英从厨房里探头出来,说:“小苗,赶紧洗手,准备吃饭。”

田小苗洗了手,上了饭桌。

一锅大米饭,一碗黄豆炖海带,还有一碗肉罐头。

这才晓得孙梅英清理杂物,从床底下翻出来一个纸箱子,里面有两盒肉罐头。这是漏网之鱼,也是意外之喜。

吃罢饭,一家人倚着沙发说话儿。

五一和三子汇报了学习情况。

田小苗也提了一句,说:“学校开大会,何伯伯讲话了……”

何宏民在高校当书记,田大旺自然晓得。可具体是哪所院校,却不清楚。当时,老何受了批评,情绪不高,在电话里绝口不提。后来工作忙,联系得就少了,也就没再打听。

孙梅英也有印象。听小苗这么一说,眼睛一亮。

“小苗,抽个时间,去何伯伯家看看?”

“娘……”

田小苗不想去,跟巴结领导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