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晋江独家

“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田小苗,我爹叫田建国,我娘叫孙梅英。”

田小苗一口气说下来,不带停顿的。

一位女同志扑哧笑了,说:“小姑娘真可爱啊!”

田小苗心说,扮小可爱还不是小菜一碟?就冲着人家抿嘴笑笑,喊了声:“大姐姐!”

这声姐姐一喊,几位女同志笑得更厉害了。

她们在桌边坐下,逗小苗说话。

孙梅英扯扯小苗,可小苗仰着小脸,小嘴巴拉巴拉地可能说了。

正热闹着,田大旺打饭回来了。

有一位女同志认得他,就笑着说:“建国同志,你女儿真聪明啊!”

“哦。”

田大旺早就看见了。心说:这娃娃可真行啊,来得第一天就跟电讯处的同志搭上话了?

他放下托盘,说:“小苗,吃饭。”

三碗糙米饭,一碗青菜豆腐,两碗紫菜虾皮汤,冒着热气儿。

“爹,好香啊!”田小苗一闻,大声喊道。

田大旺皱皱眉头,这娃娃就不能小声点?隔老远都听见了。

田小苗抿嘴笑笑,眼珠子转了转。

田大旺拿起筷子,粗着嗓子说:“吃饭。”

孙梅英也饿了,就拿起一双筷子递给小苗。

可小苗手小,筷子捏不住。

田大旺腾地站起来,去那边拿勺子。

孙梅英小声说:“小苗,你老实点。”

“娘,我老实着呢。”

田小苗嘴上这么说,可造势的想法一点没变。她冲着对面的女同志笑一笑,鼓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我是小娃娃,要用小勺子。”

“喔,小娃娃是要用小勺子。”

几位女同志笑得差点喷饭,还有一位揉着肚子,一个劲地哎呦着。

田大旺拿着勺子回来,莫名其妙。

孙梅英赶紧扯扯小苗。

田小苗接过勺子,抿着嘴说:“爹,谢谢。”

田大旺一愣,这是搞得哪一出啊?一家人有这么说话的嘛?

孙梅英不敢抬头,拿着筷子就吃。

旁边的女同志捂着嘴,笑着说:“小苗可真有意思啊。”

田小苗抬眼瞅瞅,见爹板着脸,就赶紧埋头扒饭。

这两天在火车上啃的是高粱面饼子,难得吃热乎的。尤其是那紫菜虾皮汤,喝着可鲜了。

田小苗吃得很香,很自在。

孙梅英就没那么习惯了。米饭有点硬,她拿筷子扒拉着,跟数数似的,一粒一粒往嘴里送。

田小苗发现了,就小声说:“娘,您把菜汤子浇到米饭上,就软乎了。”

田大旺也听见了。未等孙梅英动手,就端着菜碗往孙梅英碗里拨拉。

孙梅英忙不迭地说:“好了,够了,够了。”

田大旺放下菜碗,说:“多喝点汤,瞧你的嘴干的。”

孙梅英瞅瞅田大旺,没有言语。

田大旺吃了几口,就想起刚进城时吃不惯米饭,把胃都吃出了毛病,就说:“吃米饭要细嚼慢咽,不然,会伤胃的。”

“嗯。”孙梅英嗯了一声。

大旺虽然粗枝大叶的,可有时候也挺关心人的。

田小苗也意识到饮食习惯要改。

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肠胃得适应一阵子,还要学会焖米饭。

解放前后,由于旧币贬值得厉害,物价很不稳定,政府机关采取的是供给制,把津贴折合成粮食、油、盐等物品,分配到个人。沪上的主食是大米,分为细米和糙米,配着一些粗粮。爹一个人的定额,三口人吃恐怕不够,得想法子自个儿做饭,这样才能节省一点。

田小苗飞快地算了一笔账。

爹把津贴都寄回老家了,估计没什么积蓄,就靠娘卖头发攒下的那几块银元撑着。搁在乡里还好,搁在城里可不经花。

想到这里,田小苗瞅瞅娘。

为了保险起见,那银元缝在腰带里,缠在娘的腰上。娘一直没摘下来,就这么沉甸甸的坠着,还真是辛苦啊。

作者有话要说: 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