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点头,“后天你去上班前,先去买几箱饼干跟水果,给你团里的弟兄们都分一分,毕竟评上了二等功,不出点血也说不过去。”
这个几箱,说的当然不是真的几箱。
一个团的配置是一千五百号人,秦厉他们团虽然没有满编,但是也有好几百号人。
真买了几箱,恐怕还不够分。
秦厉一拍脑袋,“得亏你提醒我,也不用后天了,明天我起个大早,去小卖铺一趟,把饼干跟水果先买回来,在家里放着,到时候拿也方便。”
他想了想,道,“算了,去小卖铺前我先去找小胡,再跟小胡一起把车开去小卖铺,要买挺多箱饼干跟水果的,我肯定是搬不过来。”
秦厉感慨,家里有个女人在真好,这种人情往来的事,要不是邵华提醒,他肯定想不到。
毕竟能得二等功,不完全是靠他一个人的努力,他们团的弟兄们也出力不少。
就拿去蓝县抗洪救灾的事来说,秦厉一个人的力量只是星星之火,有他们团的士兵一起出力,才能成功完成抗洪救灾的任务,当然,这也跟他的调度得当有不小的关系。
不过,犒劳手下的兵那也是后天的事了,当下还是要先准备贺岚跟方川一家来家里做客的事。
翌日一早,秦厉去找了小胡,然后两人出发去小卖铺。
买来的东西也没有放在家里,而是存在了部队秦厉的办公室里,到时候发也方便。
忙完已经是中午了,秦厉回家,跟邵华还有四个小孩简单地吃了一顿饭,午睡了一个半小时。
两点半准时起来,做一些招待客人的准备工作。
秦厉一边干活一边嘟囔,“要不要这么隆重。”
以往金婶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也没见邵华这么重视。
其实不是不重视,是大家都熟了。
邵华她们出门的时候,碰上落雨,金婶都会来帮忙收个衣服。
金婶的院门也是对她敞开,院子里成熟的瓜果蔬菜随便她摘。
贺岚跟方川到底是第一次来做客,又是从千里迢迢的北方来的,准备一些晃儿岛上特有的吃食招待他们,也算是尽了一份对新邻居的心意。
最重要的是,邵华喜欢贺岚的性子,愿意花这份心思。
下午四点半,就听到院子外传来贺岚的声音,“小邵,我们来了。”
“哎。”邵华应了一声,她拍拍邵美琳的小屁股,“去给你贺阿姨开门。”
邵美琳对这个新搬来的贺阿姨也很好奇,闻言便迈着小短腿,哒哒哒地跑去开门了。
贺岚跟方川带着独子方一诺站在秦家院子门口,就看见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皮肤白白,五官精致可爱的小女孩跑出来给他们开门。
邵美琳把门打开,目光在贺岚一家身上转了一圈,脸上漾出甜甜的笑,“是贺阿姨跟方叔叔吧,我妈让我来给你们开门,请进。”
她长相甜美,口齿流利又懂礼貌,贺岚见她第一眼就喜欢上了,没忍住,揉了揉她柔软的头发,“小丫头真乖。”
邵美琳伸出手捋了捋自己的两个小辫儿,都歪了!鼓着小脸,跺脚道,“贺阿姨!”
她这副娇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小模样,更惹得贺岚捧腹大笑。
贺岚跟方川进了院子,方一诺跟在他两身后。
邵美琳不错眼地看着方一诺,跟在他旁边,小小声地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还没等方一诺回话,她就先道,“我叫邵美琳,今年九岁。”
妈说过,问别人名字之前要先把自己的名字报上。
邵美琳打量着方一诺,他皮肤很白,白得几乎透明,眼睛很大,睫毛也很长,就像两把小扇子,眨眼睛的时候扑闪扑闪的,看起来就像她在百货商店里见到过的进口洋娃娃。
邵美琳一个没忍住,就伸出食指,戳了戳方一诺的脸颊,嫩得跟豆腐似的,小声嘟囔一句,“哇,你脸好嫩啊。”
方一诺肃着一张小脸,脸上快速地闪过一抹红意,磕巴道,“我、我叫方一诺,男、男女授受不亲,你离我远点。”
邵美琳歪头,用手掌量了量两人两肩之间的距离,明明已经隔了两个巴掌远,疑惑道,“什么叫男女授受不亲,还有,我们本来就挨得不近啊。”
“总之就是离我远点。”方一诺涨红了脸,“不要跟我说话,也,也不要摸我的脸。”
邵美琳更纳闷了,“你来我们家做客,我怎么能不跟你说话。”
方一诺答不出来,只好小跑着进了屋,惹不起他还躲不起嘛。
邵华从厨房里端着两盘糕点出来,看到贺岚一家子,“走,别在屋子里呆着,咱去院子里坐,那边通风,空气好。”
贺岚应了一声,帮邵华拿了一盘糕点,两人一起走到院子,秦厉跟方川在她两后头跟着,五个小孩也亦步亦趋。
到了院子里,果然开阔不少。
院子正中间起了一张圆桌,围着圆桌摆了几把椅子。
桌上放着斑斓椰汁糕、咖啡糕、芝麻海苔片、凤尾虾干、各色水果干……,各色零嘴用小碟子装着,零零散散摆了一桌。
贺岚露出一个笑,“看来我们今天有口福了。”
她心里对邵华的好感又多了几分,看这一桌精心准备的东西,就能感受到邵华的热情。
贺岚落了座,伸手招邵美琳过来,给了她一包糖,“这是高粱饴,你拿去跟他们分了。”
邵美琳先看了看邵华跟秦厉,见两人都点了头,她才接过贺岚手里的高粱饴,脆生生地道,“谢谢贺阿姨。”
贺岚忍不住笑了,转头对邵华跟秦厉说道,“你们把孩子养得真好。”
邵华笑笑,略过这个话题。
邵美琳把高粱饴分了后,跟其他三个小孩带着方一诺去玩秋千和打篮球。
四个大人在圆桌前面对面坐着。
四目相顾,邵华笑出声,“行了,咱们也别这么拘谨,大家都是邻居,以后少不得多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