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 92 章

昨天她下午出宫,去城西大将军府的半路上派人顺路去了趟京兆府,知会了京兆尹,顾六郎失踪案的卷宗已经按照‘意外亡故’结了案。

翻脸就翻脸吧。

自从知道了顾娘娘对她的猜忌之后,她其实也不怎么在乎了。

亥时两刻,薛夺又遣人传话过来,这次更简单。

“办妥了。”

姜鸾问传信禁军,“圣人看到虎儿了吗?”

传信禁军如实回禀:“圣人还未睡下,小殿下抱过来当时,圣人就见到了,欢喜得不行。小的过来时,圣人还在跟小殿下玩儿呢。”

姜鸾又问,“圣人有没有问你们薛二将军,小殿下为什么晚上送过来紫宸殿?”

传信禁军一愣,纳闷地说,“圣人没问。只赏了薛二将军一条五十两的长金铤。”

姜鸾点点头。二兄虽然有时候脑筋转不过弯,毕竟不是真的傻。他猜出来了,默许了。

“有劳你传话。出去领赏吧。”

——

姜鸾最近几天都安分地待在宫里,没有找裴显。

天气入了盛夏,裴显在京城的第二个夏季不算很顺遂。他派亲信传话给姜鸾,叫她这几日不要轻举妄动,免得落在有心人眼中,留下把柄。

之前二月里逼退王相的后果逐渐发酵了。

裴显二月里接连去了两次王相的府邸,两次都是不请自来,夜间登门。王相在二月底突然辞官归隐。

当时两次登门的动静不算大,但经不住被人翻出来议论。渐渐的,朝野议论的声浪越来越大。

相比于王相立足朝堂十年的清誉,太原王氏的清贵出身,温和平衡的处事方式;裴显入京仅一年就大权在握的资历,边关节度使的军中出身,锋锐逼人的做事手段,无不形成强烈的反差。

裴显这次主战是契机,王相二月里突然退隐是事实,朝臣们把两件事联系到一处,群起而攻之。在奏本里骂,当着圣人的面骂。句句都是裴显‘狼子野心,居心叵测,不知其所图也’。

太学里的太学生们,更被煽动得群情激奋,自发分成两派。

一派痛骂着“蕞尔小国,辱我大朝,裴中书手握重兵,为何不发兵边境,踏破牙帐,封狼居胥,却在京中安稳偷生!”

另一派痛骂裴显“逼迫王相退隐,趁乱占据权柄,鹰视狼顾,穷兵黩武,可见武人误国!”

等东宫里的姜鸾也听到太学生的痛骂言辞时,已经是三四日之后的事了。

太学里都是些年轻气盛的学子,轻易就热血上头,某天争着争着,不知谁领的头,几十个人浩浩荡荡地直奔宫门外就来了。声势浩大,要在宫门外‘跪谏上达圣听’。

就连宫门跪谏都分了两派,你谏你的,我谏我的,彼此互相怒视痛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他们运气不太好,掌着宫禁防务的正好是被他们骂到狗血淋头的裴显。

裴显得了消息,站在南门上方的城楼上,在呼啸大风里听了一会儿下方大声诵出的跪谏内容,点了当天值守南门的中郎将,传令下去。

“拿平日打狗的木棒出去打。人驱散了就停手。打断几条胳膊腿脚之类的小事不必报上来,不出人命就好。”

姜鸾这天在东宫里听到崔滢说的京城时事,最新最火热的一条,就是:“裴中书怒提打狗棒,宫门外痛殴太学生”。

姜鸾:“……”

崔滢如今接任东宫舍人职位,也接替了谢澜的邸报差事。她父亲任职的御史台消息灵通,她偶尔说几句邸报上没有的新鲜消息。

“裴中书最近出门都是早出晚归。”崔滢小声跟姜鸾说,

“如果天没黑时太早出宫,会有太学生蹲守在暗巷里,等他路过时,冲他的马砸烂菜叶子。”

姜鸾想想那场面,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捧腹笑了一阵,忽然忆起前世里隐约听宫人碎嘴的一些流言。前世里的裴显似乎手段狠辣许多,得罪的人太多,她知道的伏击刺杀就遇到过不下五次。

“只是被人拿烂菜叶子砸,那还不算狠的。”她停了笑,若有所思,“可见之前拿打狗棒驱散太学生,手下留情了。”

——

‘南门下打狗棒’的故事,并没有京城里发酵出更大的风波。

就在太学生们摩拳擦掌、准备换个宫门再度跪谏的时候,一件更大的国事发生了。

鸿胪寺按照政事堂批复下去的草拟章程,拟定了一封国书回函。回给突厥的国书用词激烈,把新任大可汗骂得狗血淋头,严词驳回了公主和亲的要求。

国书三日之内就送过了边境。朝廷里所有人原以为是一场骂战的开始。

结果却大出意料。

大闻朝这边克制着未起兵事,突厥新可汗居然发兵了。

发兵五万轻骑,从西北边大片的砂石荒漠边缘,薛延陀部落老巢的发源地附近,旋风般越过了边境,轻易打垮了边城的数百守军,绕过一截坍塌的砖土长城,直扑南下。

但因为他们越境的地域太偏,周围是数百里无人的荒凉荒漠地带,距离紧要的中原腹地地带有千余里,隔绝着大山大川的险恶地形,突厥的这次大胆越境,一时还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威胁,只是不时有劫掠村落、屠戮百姓的消息传来京城。

但挑衅意味明显,朝廷上下炸开了锅。

请战的呼声大起。

“原来对方之前送来的那道国书,也是在等一个借口,等我们拒绝和亲,他们就准备对我们发兵了。”边境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战报瞬息万变,姜鸾一天天地看得牙疼。

她跟东宫属臣们商量着,“现在怎么办,东宫要不要主张出兵?”

东宫几位属臣一致建议姜鸾不要急着拿主意。

先观望政事堂的动静。

————

政事堂三位重臣有三个主意,李相坚决主和,要和谈。裴显主战,前日里上书自请领兵。

崔中丞也主张打,但是他避开了裴显和谢征,主张调动其他地方的兵将,调去西北和突厥新可汗打。

如今政事堂里缺乏了能够一锤定音的宰臣,决意不下,上奏给了圣人。

姜鹤望愁得揪下来一撮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