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之在图书馆呆了两个星期,把剧本剖析的干干净净,有的故事需要删除,有的内核需要保留,而有的原文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林平之需要尽可能的在他的执导艺术下,借助他的影响力,安全的展现出来。
首先是内核,毫无疑问,片子的内核就是“无问西东”,来自于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是极其扣题的好立意,出自一个知识分子女青年毫不奇怪,李导学生时代是作文大赛的常胜将军,选题立意对她来说探囊取物,这场命题作文她已拔得头筹,赢得礼堂内的大学精英欢心,但题目恰恰是片中第一个矛盾点,属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矛盾。
为什么,因为普通观众不懂,他们不是五道口的学生,读的书也不多,这并非是贬义,而是客观的事实描述,这不能怪观众,这是导演的问题,优秀的商业片需要从观众老爷手里掏钱,自然不能让观众觉着,被伺候得不痛快,因此商业片应该具备这种特质:雅俗,特别是“俗”能够共赏,即便看不懂,我在我的水准上,我依然“看懂了”,而且很开心。
怎么解释“无问西东”?
用镜头,用表演,用故事,而非是干巴巴的语言台词赘述,可惜的是,即便这种lo的可怕的解释方式,导演也没做好。导致出了影院看的半懂不懂的观众,大骂片子拍的什么几把,他们回想起题目,懂了,啊,无问西东就是“不要问我讲的什么东西”。
打开千度,搜索“无问西东”,自动弹出来的搜索链接是什么?是“无问西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搜索引擎猜你需要,因为搜索这个问题的网民太多。
无问西东,说的是一种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任凭外界如何变化,我自坚守心中原则。
四段故事每一段都应该紧紧扣住这个中心,但是,可能由于某些力量干涉,或者是导演本身功力原因,四段故事拍散了,故事都不错,但是散了,你没有在这四段不同的故事中,感受到极其鲜明的,同样的精神内核。
导演当然知道四个故事散了,她怎么串起来的呢,这又是片中第二个矛盾,她选择把四段故事用“传承”的方式串联起来,这个立意也很高,“传承”,这又是一个崇高的标签,她加了不少类似的标签,最后没牵回来,给人一种,不明觉厉之感,再直白点,用力过猛。
传承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面对面的言传身教,这太肤浅了,但导演还是选择让每一段故事简单粗暴的连接在一起,即故事的主人公会影响下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为了圆这个构想,片中出现相当多的雷人剧情,这同时还导致片子变得复杂化,比如沈光耀加入飞行队后,无视军纪,开飞机给山寨孩童投掷食物空投,去了一次又一次,养活一个寨,这透露出一种女人的浪漫情节,但在紧张的战争年代,几乎不可能发生,而从林平之翻阅的大量史实和照片来看,也确定了他的结论。
当时配的音乐是什么呢,基*督教的奇异恩典,很感人,导演甚至安排莫名其妙出现的牧师教孩童唱诗,大雨中中国孩子大唱基*督教的奇异恩典,感恩上帝,机具象征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