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唔唔唔……唔唔唔……”

她挣扎着什么也说不出,而唐酒诗示意小红递了两个荷包出去。

“有劳两位妈妈了。”

小红一边敏捷地向外撒钱,一边心里全是震撼——

果然不愧是小姐,一出手直接解决了对方一家子!

红莲被押着走了,唐酒诗还站在原地。

小红跑了回来。

“小姐不高兴吗?”

“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但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

唐酒诗没有解释,而是又去见了唐夫人。

“母亲,明日我想自己出府一趟,可好?”

女学的入学试已经过去了,也没有补考,唐夫人和唐酒诗正在关系最好的时候,理所当然答应了下来道,“好。”

唐酒诗欢欣雀跃道,“多谢母亲!”

她现在是真的很高兴。

女学的入学试过去后,第二日就是女官的考试了。

*

试院外面,大理寺卿陶正真板着脸,负手站着。

相比女学入学试的热闹,女官试连报名的都没有几个,到最后陛下甚至下了一道命令,只要到试院之前的,就能参加考试。

和科举的几轮考试不同,女官的考试不但没有重重考核,而且不挑人选,这样怎么能选到合适的试子?

但是,陶正真还是不得不站在这里。

哪怕他心里对于女官试非常之不乐观,他也必须站在这里,因为女帝心中不是这样想的。

可是女帝虽然强势,也无法和大半个朝堂抗衡,所以才没有让女官考试的主考官落到了一品大员、六部主官们的头上。

再往下,就是他这个没来历没背景,还运道不好的倒霉大理寺卿了。陶正真不得不接下。

所以严格来讲,现在在这里的都是陶正真的学子——虽然陶正真也不怎么想要。

看看这些未来的女官们就知道了。

里面最有名的那个他认得,是宁远候的女儿,为什么有名呢,因为她连着把自己三个未婚夫鞭子抽落了马,闹得宁远候府鸡犬不宁!

而其余的或多或少也有一些陶正真听说过的轶事,包括但不限于当众朗读未婚夫给丫鬟的情书,用嫁妆钱养面首,还有和离之后带着前夫的小妾一起跑路的奇女子……

陶正真其实没有什么很深的偏见,不然他也不会在这里当主考官,但是一想到女官团体里面全是这样的奇女子,他也忍不住感到一些头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r />

但是,陆陆续续到了一些人之后,陶正真不由郑重了起来。

这里不仅仅是女帝的铁杆。

几个最会骑墙的世家里面,竟然都来了旁支的女郎们,王家,阴家,萧家,贺兰家都有,谢家更是来了四个!

谢氏如此表态在前,哪怕是被迫的,为了这些谢氏女郎,也很少会有人再找所有考女官的人的不是了。

而且,谢氏真的是被迫的吗?

想到谢老太爷老谋深算的脸,陶正真决定不想这个问题了,还不如想想案子。

话说回来,牵连太多的案子也不好办,比如东平郡王那一桩——还好锅已经甩给了刑部,后续大理寺不会再插手。

不过……

看到了下一个进来的试子之后,陶正真微微愣了一下。

说东平郡王……东平郡王案的不重要证人就到了啊。

唐酒诗竟也要考女官?

陶正真对唐酒诗印象一直不错,但是也现在容不得他和唐酒诗叙旧,而要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也是不可能的。

陶正真摸了一下不存在的胡子,宣布女官试开始。

*

试卷发了下来,唐酒诗先看过了一眼,就把所有的试题记在了心里。

和上辈子的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女官试的题目是女帝亲自出的,其实已经准备了很久,也不怎么可能因为唐酒诗一个人的重生而改变。

该记住的她都记住了,不该记住的也都记住了,唐酒诗胸有成竹,提笔开始写。

经义,算学和律法考的内容其实都很基础,经义还比男子科考要简单一些。

但两方毕竟也不同,那边是大儒出题,这边是女帝。

而考生也不一样,况且算学和律法一道,其实不论男女都没有什么涉猎。

但最重要的当然不在这里,女帝想要的也不在这里——算学基础只要教了就能学会,从来也不是难事。

难的是那道策论。

唐酒诗的眸光落在那几个字上面。

——未嫁女立女户,可行否?

看似简单,实际上绝非如此,这样的疑问,放在朝堂之上只会吵翻了天。

历代女户皆是丧夫丧子的寡妇,那么没有出嫁的女子,能不能像男子一样独立成一户?

这几个字因为没有任何的前提,所以更让人浮想联翩。未嫁女立女户,那么是父母在,还是父母不在?——若有父母皆亡的未嫁女子,能否得到父母的全部财产?

这一条寻常人家可以,帝王家也可以吗?

往更深处想,甚至会让人想到女帝或许并不存在的意图。

大公主,可承帝位否?

唐酒诗提笔蘸墨,写下了锋芒毕露的一个字。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