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较关心的是家里人的脚,这时候没有缝纫机的家庭,衣服只能请师傅去做。
现在桃子给家里买了现成的新衣服,只要鞋子做出来,就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织毛衣,还没这个想法,主要是没有毛线。
倒是老公在公社的农机厂上班后,带回两双崭新的线手套,他舍不得戴,她考虑着是不是把线拆了,给儿子织件背心。
如果线不够,那就等下个月的手套发下来,继续织。
周桃知道这对妈妈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就没有阻止她。
毕竟别的人家想拿手套的棉线织衣服,还没这个机会呢?
“这灯是哪里买来的,怎么比厂长办公室的日光灯还亮呢?”周国勇则注意到自家屋顶的吸灯,有脸盆大小,扁扁地贴在天花板上,没有日光灯白的刺眼,也不像灯泡黄黄的不够明亮,怎么看都觉得舒服。
以前在农村干活,他没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接触的人多了,眼界也开阔了一些,关注的点,也跟以前不同。
“托朋友带来的,估计是大城市的新产品。”周桃含糊的回答。
普通家庭用的吸灯,其实是从八十年代末才大量流行起来的,这时候农村都是拉线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关和电灯泡,连日光灯也很少有家庭接。
好在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人能肯定大城市有没有这样的灯具,所以这样说,也不会引人怀疑。
“难怪。”听说是大城市的新产品,屋里每个人都没有疑问了,反而觉得能用上大城市的东西,非常神圣。
吃了晚饭,周国勇拿了电筒,和小满一起,帮电工照明,继续接线。
希望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几个卧室的灯全部接好。
这时候没周桃的事了,于是跟妈妈坐在明亮的客厅,边听收音机,边聊天。
“每天晚上这时候都在播新闻,没有台唱戏,真没意思——”杨桂芳把针在头发上磨了几下,继续用顶针把线穿进鞋底时,抱怨道。
这是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候,现在有了电,一家人坐着聊聊天,听听戏曲,不知道有多舒服。
偏偏整个小时都在播新闻,她对这些不感兴趣,所以忍不住埋怨。
“想听自己感兴趣的戏曲,那得等买录音机才行。”周桃也发现妈妈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了,笑着回答道。
印象中这时候应该已经有录音机了,邓丽君被批判“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也传进国内了。
毕竟国内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也会在明年正式出现,李老师也因此遭到质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