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大太监请出圣旨,诏书中,皇帝宣布将设武举制,也是对此次叛乱的反省。
这次平定叛乱,公主自请出征,还打了胜仗回来,抓回了夷人王,搜罗证据,拿下了藏在军队里的蛀虫,一律押解回京,扫清了边关的障碍。
那些贪官叛将被带回,迎来的是天子一怒,面对谢文玉呈上来的累累罪证,皇帝怒不可遏,这些年,皇帝一直以为边关平安无事,只因为边关众将沆瀣一气,从将军到普通士兵,俨然是当地的祸害,欺上瞒下,只要皇帝看不到听不到,一切就当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次带回来的罪证,最远可追溯到十年前,而这十年期间,边关轮换了几员大将,皆是报喜不报忧,瞒天瞒地,直到这次谢文玉亲赴边关才撕开这层假象,让皇城的眼睛看到了真相。
更有甚者,审讯中得知,文玉公主在层层保护下中箭,是在公主身边的叛将调动人员,故意漏出破绽给夷人。
谢文玉并不奇怪,她在中箭的时候就看清楚,自己身前的队伍里有人故意挥动旗帜,而后冷箭就射中了自己。如果不是十一机警,出声提醒,这只冷箭,可能就把自己送走了。
谢文玉断定前世父皇会在阵前中箭,不是意外,是早就做好的布局。更应该庆幸的是,这一世父皇躲过这一劫,加上父皇正值壮年,在朝廷上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自己在父皇的庇护下,有更多时间扫清障碍,她要的,是名正言顺成为储君,在百官跪拜下继承皇位。
由此,谢文玉更真切地感受到命运在被她一点点扭转。
谢文玉听到这里,有预感,接下去父皇不会只到这一步就结束了,接下去,可能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皇帝突然情绪变得激昂,他说:“整整十年,朕在这里做聋子做瞎子,如果不是这次打仗,撕开了一口子,朕到今天都不知道朕的将军背着朕在谋划着什么,而这一切朕怪你们,你们推举将士,任人唯亲,不问能力,只看家世,朕要广开门路,设武举,提拔能人志士,不管是寒门子弟,还是世家后辈,只论能力,不谈出身,选用人才当不拘一格。”
兵部侍郎李侍郎从百官中站出来。
皇帝问:“李爱卿,你想说什么?”
“臣想起岳小将军不过十八年纪就上了战场,这其中,也离不开岳家威望在前,岳小将军和宋小将军,二位年轻小将,年纪轻轻就能立下功劳,只能说要在选举人才这件事情上,需要的是慎重再慎重,避免再错。”
岳灵犀在此时出列,跪在皇帝面前,宋志书也跟上,两人一跪,她带的将士也齐齐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