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其它小说 > 秦风 >

39、第三十九回 上朝

嬴政脸色一下冷了下去。姬昔伊却依旧微笑着道:“本宫一心为国为大王着想,不知文信侯何出此言?若是文信侯不说个明白,本宫很委屈呢。”

“娘娘口口声声说未读过什么书,没有学识,但知道的却不比我们这些臣子少,这是不诚。娘娘说自己是臣子,桌案上却摆着传国玉玺,这是无信。既不诚,又无信,这叫我等,如何相信娘娘呢?”

吕不韦微笑着说完,臣子一片哗然。姬昔伊却坐了下来——因为嬴政给她使了个眼色。

嬴政道:“文信侯,传国玉玺是寡人赐予王后之礼物,也是寡人叫人摆在她桌案上的,就是害怕有人不服她临朝听政、议政。这一点,何必拿信义来说道?至于读书少,那是王后她天资聪颖、自谦的说法,你便如此看不惯吗?若是真看不惯,回去多读几册书就是!这也能算理由?我大秦古来就是能者居上,只因为王后是女子,便要受嘲讽和奚落吗?列位都是君子,为何不拿出些君子的大度来,辩证地看待王后听政、议政之事,非要搞得如此难堪才罢休吗?”

“非是我等给王后难堪,而是王后未有任何从政经验,便在这里纸上谈兵,就如当年之赵括打长平之战一般,徒有理论,没有经验,还是妄谈。”吕不韦板起脸来,看着王后的脸认真道。

“本宫自知没有经验,故来此学习。既然文信侯之前举了宣太后的例子,本宫便有一问,宣太后当年临政前,可有深厚之经验?”

吕不韦答:“虽无经验,可——”

姬昔伊打断他:“那就是了。经验都是后天习得的,可是天赋,是自娘胎里带的。宣太后如此,文信侯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恕本宫无礼,本宫虽未有深厚从政之经验,但本宫自认为,本宫之天赋,不比别人差。”

吕不韦不屑道:“娘娘好大的口气。不知从何证明娘娘之天赋不比我等差?”

“前两日,本宫听闻诸位因为一篇谏书争吵很久,诸位还说,此篇谏书之作者胆量之大堪比当年之商鞅,大王回到后宫后,同本宫说了此事。本宫没想到,本宫写给大王的《谏五刑书》能让诸位这样在意,本宫万分高兴,大王也很高兴,于是,今日,本宫便来听政、议政了。列位对于这个答案,可还满意?”

姬昔伊微笑着说完,不理会群臣哗然,她一一扫过群臣或惊诧或怀疑或困顿的脸色,最后停在一脸激动的李斯身上:“李卿,你似乎有话要说。你对妾身议政,可有异议?”

李斯拱手:“微臣没有任何异议。只是——”

“如何?”

“微臣期望,娘娘能同微臣说说《谏五刑书》具体的实施措施。虽然谏书已写得十分仔细,但微臣还是想请此篇谏书之作者亲口说说。”

“当然可以。可若其他人对本宫议政有异议,本宫也不好拂了列位的意愿。若是列位都同意本宫听政、议政,本宫才好同列位详细说道说道。”姬昔伊说完,没有再看群臣。因为她知道,下面的话该轮到嬴政去说,而不是她。

群臣如蜜蜂一般交头接耳起来,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一波落下,又一波升起,过了好一会儿,群臣才回到自己的位置,手持笏板,一个个低下头。

“我蒙氏一族赞同王后娘娘议政。”蒙骜咳嗽两声,率先发声。

“我王氏一族赞同王后娘娘议政。”王翦也抱拳道。

嬴政没想到为王后站队的居然都是武将,一个文臣也没有,不觉搓了搓手指,瞥了李斯一眼。李斯收到大王的眼色,他本来不想这么早表明态度,奈何大王不允许他浑水摸鱼,只好拱手道:“微臣赞同王后娘娘议政。”

有了这些人打头,后面的臣子也都三三两两表明同意王后议政之观点。到最后,朝堂上除了吕不韦梗着脖子不说话外,其余人都表示同意。

“文信侯是不同意王后议政吗?”嬴政笑眯眯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