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礼用抬杠的方式缓和矛盾:“二位相公难道不相信官家德感动天吗?天人之间有些感应,官家继位时黄河澄清,这难道不是上天预兆?”
二人齐声道:“相信!但为子孙万代/千秋万代计,还是得修。”
林玄礼听他们争论,听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苏轼晒得黝黑又不笑,看起来真有几分像包拯。]
[看看我这三个丞相,一个小心眼,一个老迷信,一个善于讥嘲的胖子。只有我与众不同。]
[六哥:对,我的蠢弟弟,你感动大宋。干点什么啊,你就让他们吵?]
林玄礼自己劝自己,鼓足勇气一拍桌子:“都别吵了!难道现在没别的事可做,你们这三天争论治水,耽误了多少事?”
三位老丞相无辜的看着官家:“启禀官家,什么都没耽误。”
“是这样,现在南方在准备春耕,北方还没化冻,正是清闲时节。”
“政事堂确实无事可做。枢密院和兵部稍有些事忙碌,但与臣等无关。”枢密院和政事堂之间隔阂很深,在安排上就为了避免专权,避免到经常看见公文才知道另一个部门做了什么。
林玄礼想了想,还真是,最近整个国家都很闲哦,半件需要丞相过问的大事都没有,真是个吵架的好机会呢:“既如此,三天之后,你们陪我去检阅禁军,如何?”
“臣遵旨。”*3
官家退朝之后,坏坏的对皇后和尚宫说:“叫他们去高台上,跟我一起灌一嘴西北风,看他们还吵什么。哼。”
强行弹压争论不可取,另外两人可以有很多暗中操作。百官也会因为官家偏心而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倒是不怕,但没必要,在四月底农闲之前确定从哪儿开始动土就可以了。
之前写的数学资料都找到了,保圣夫人是最可靠的。
这次的阅兵看起来很真实,不够美观,没有高标准杂技表演,也不全是青壮年,但真实的令人可喜。
林玄礼回去之后开始筹划下次的科举,天下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读书都为了做官,应试文化决定了,官家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给进士科塞进去太多数理化又不行,他们现在也学数学和法律。
唯一可取的就是在进士科、明经科、明算科这些科举项目之中,再塞进去一个物理科。
科举取士,各有各的用处,物理科考出来能做什么用呢?
这才想起来召见贾岱玉。他跟着苏轼漂泊了两年,注意防晒还不是很黑。回京之后就继续操办研究他的生物实验室。贾岱玉进宫面圣时,屏退左右,第一句话说的是:“官家,我现在才知道,高俅还真有点本事。”
林玄礼满脑子都是数理化的残片,一惊:“啥?他跟你了?”
“没有没有。”贾岱玉如实说:“他还在苏相公府上做事,陪着小公子踢球玩。这天下巡视的时候我才发现,他这个人和全国各地的官员、百姓都能聊得亲如一家,宴会上吹拉弹唱诸般奉承样样精通,文采不差,记忆力还过人,苏相公醉酒时念叨了一篇赋,当时风浪太大没写下来,第二天惋惜时,高俅基本上都背了出来。”
林玄礼点点头:“你说的我都心动了,我要是误用奸贼,你等着青史留芳吧。”北宋六贼当然都有本事!原本的赵佶他虽然是傻逼,但是审美观和文化程度都很可以的。哎,童贯我是真舍不得,马屁精太好玩了!杨戬就见了几次,也觉得十分可爱。还有一个梁师成,哇,真是招人喜欢的。我估计以后看见秦桧,也是个看起来不错的人。
贾岱玉赶紧闭嘴,奉上自己在晕船时回忆起来的数理化课本残本——没想全。又赶忙禀报说:“官家,青霉素虽然还是无法大量置取,但臣会提炼酒精。”
林玄礼有些惊讶:“你怎么想起来这个?”
“蒸馏法不难。只是隔热的石棉虽然易得,我却不敢用。”
林玄礼怅惘道:“以前有个穿越的人,关起门来制作烈酒,浓度过高,导致爆炸。”和陈庆见了面谈话时,也很感慨这些事。穿越者似乎和爆炸是分不开的。
贾岱玉无语良久:“那得在蒸发时损失多少,完全没有密封措施吗?在锅盖上转个眼,接入冷凝管也好啊。我觉得还是酒精泄露被引燃,引爆比较合理。”瓶子里的酒燃爆,然后旁边的酒瓶一碎,就完事儿了。
“那谁知道呢。城外在他家故址上建了雷神庙,前两年取缔淫祀时给拆了。改成城隍庙。京兆尹特意奏报这件事。”
下旨,命令博学之士编撰新的数学物理课本,数学以物理以沈括的水平为基底,再加上一些别的知识。
下旨,把钢笔的虹吸原理简单说了一下,让将作监研究能储墨的笔。显然不能用钢的笔头,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要耐磨,出水流畅不泄露,骑马颠簸都不能漏水,密封的好,还不能堵塞。
钢的笔头会刮破宣纸,就连自己早些年用纸卷着石墨条做的简易铅笔,都会一不小心就刮破宣纸,如果下面垫了防洇的毡子,还会直接捅穿。
问了皇后才知道,羊皮纸是真的用羊皮做纸,看来不行,羊皮还是留着给穷人做衣服吧。
……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
关于《苏轼治水条陈》的议论非但没有分出胜负,反而传遍全国,黄河两岸任职的地方官,以及老家在黄河两岸的官员纷纷上奏,一些乡绅百姓都来上书。卷入了大量的无关人员、以及无知群众。
是个人都想出来评判一番,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和观点,其中不乏没见过河流的人。
苏轼粉和苏轼黑展开激烈骂战,御史们趁机刷足了本月的KPI,一半刷了苏轼,还有一少半刷章惇。
林玄礼心里有计划,只是不说。看完了一百多份、分四个立场对治水提出探讨的奏折之后,感觉自己脑袋里都是水,瘫在椅子里喃喃自语:“说好的真理越辩越明呢?我疯了我让他们都探讨。”光是看的就要把人累死了。
童贯在旁边满脸心疼:“官家辛苦。小人见官家为了天下大事,这样忧愁劳烦,小人心里,呜,想替天下万民叩谢官家隆恩。”
“哎,官家就应该做这个。”太受用了!
有些人简单直白诚恳恭谨的上奏,有些人趁机掉书袋,把那些佶屈聱牙的词儿,蚂蚁抱团似得字,还有不知道从哪儿援引出来的神话故事一顿使,阅读难度加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