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第一件大事

自大宋建国以来,以有罪配隶给役,凡强盗惯犯和拒捕伤人者一律刺配屯驻军(指厢军),设立年限,限满后改刺为正军。

然而正规的禁军、厢军非正规的乡兵,都黥面。厢军的刺字形式内容与罪犯几乎没有差异,都面刺‘某指挥’‘武卫第一指挥’等字样。改换长官军籍时还要重新更改,兵面如草纸,尽是涂抹的痕迹。

狄青贵为一方经略,歌妓也敢戏谑他面有刺青。黥面比官员身份更重,有损朝廷威仪。

仁宗宝元初年,西夏犯上作乱,范仲淹任庆州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朝廷以戍卒屡衄,议黥乡人为军,人惧甚,窜匿不愿黥。公改命涅刺其手,非校战,请农于家。后罢兵,独环庆路乡军复为民,民德公至于今不忘。’

汉文帝曰: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繇至,朕甚伶之!

忆往昔朕年少,一时兴起往西北参军去,到了德顺军方知要黥面涅手,进退维谷,幸而有校尉慧眼识英雄,刺臂未曾黥面。

及归家时,萱堂悲啼,幼女惊惧,朕推己及人,甚怜之。

考题:君王之爱民若子、士卒黥面之失利弊、刺配罪犯与报国参军义勇等同之不公。

写完之后先给皇后看了看:“英英,你觉我写的怎么样?是不是说服力很强?”

王繁英:“嗯。准备好了吗?官员们不会支持这件事,你提拔的官员也不会断然支持,这虽然仁爱百姓,但是违背祖宗成法。”

林玄礼放个白眼,众所周知,仁爱和祖宗成法谁更重要,就看当时这群大臣支持哪一方。夸赞完文景之治继续可以反对某一项和汉文帝如出一辙的�为,就像他们吹着唐太宗,又反对各种项目一样。

“如果当皇帝的不顶事儿,就算董卓脸上刺了军籍,丫一样能谋朝篡位,这玩意都没有用。我挺希望给百姓留一个自愿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等战后解甲归田的机会的。解甲归田,这个词多好啊。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庆历年间,朝廷准备把义勇收为禁军,司马光说他们无罪不应该如此,义勇们听说这事儿大为恐慌,没几天时间就跑光了大半。”

王繁英问:“好男不当兵嘛。这�我也听过。当初家里人劝我别嫁给你,就说你身上有刺青,甚不雅观。”

早就明确了两点:第一,刺面必须得改,就不说当兵有多荣耀,也不能和犯罪划等号。第二,防止逃兵问题,还是得刺。现在常用的是手上、臂上、耳朵上(以番兵怕被杀了冒功为主)或者腿上,其实都行!后脖子其实更合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平时遮的严密,需要查的时候一扯领子就能看见。

重文抑武要从管制上管理武将,不是全方面的鄙视普通士兵。

林玄礼看着手臂上的狮子牡丹图,异常清醒的抖腿:“朕自继位以来,还没和他们较劲过呢。臣下大概都知道,朕不是个好脾气的皇帝。现在也算是那啥啥之剑悬在他们头顶,他们等了这久,终于要落下来了。”

王繁英:“那啥啥…之剑?真的叫这个还是你忘了。”

“我忘了。”林玄礼拔出手旁的宝剑,端详了一会:“这是新铸的,我看工艺不错。宣德宝剑。嘿嘿嘿嘿。先给你玩,别让小姑娘碰着啊。我现在是不是应该把小宝带过来培养感情了?”

王繁英想了想:“你可是皇帝,他会你有感情的。”不用怎么努力培养,谁都愿意和你有感情,你也不用哄人,人家有机会哄你都要感恩戴德。

又回去批奏折。

魏季礼童贯互相飞了一会眼神,两人都看过这次殿试的题目了:“官家,殿试题目这样大事,要不要请相公们进来商榷?”

林玄礼瞥了他俩一脸:“此事由朕专断。”提前写出来,不瞒着你们,就像看看章惇有没有在我身边安排情报人员。他应该没这个本事吧。

我等他冲进宫来骂我。然后我削他!他要是不来催我,我就等殿试再拿出来,让他们措手不及,来不及招架。

……

依旧是三日一朝,小朝会,就在殿内,�十多人。

林玄礼也没穿正式的朝服,穿着雪白的圆领袍,戴着展脚幞头:“众卿,朕怜悯贫穷的举子,考试之后无钱归家,打算拿出几万贯来,给他们充当旅费。距京五百里地以内的不给,再怎么没钱饿两顿也能走回去,五百里到一千里的,给钱一贯。一千里到一千五百里,给钱两贯。一千五百里以上的,给�贯不等。同时铸一两重的铜牌,留作纪念。”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来参加科举……大概几千人?一万人呢?一两的铜就三十文钱,给富裕一点的做个纪念奖。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穷的人,都想要这个。

这是个战略,出考题是为了推出我的政策做预热,给钱则是收买名声,安士大夫之心。

户部尚书立刻提出反对意见:“官家,臣以为不妥,从未有此先例。眼下国库虽然充裕,但举子上万人,这就是……得拿出三万贯?”

礼部尚书立刻反对户部尚书:“官家宽仁爱民,教化民众一心向着学,功莫大焉。今年进士科的名额比往年少,并非官家不爱惜人才,而是优中选优。花一点钱,受天下士人之心,这有何不可?臣以为,这些钱其实有点少了。”

户部:钱钱钱!

礼部:美名!美名!

户部:败家玩意!

礼部:死抠门!

林玄礼听他们吵了半天:“不少。这就是意思意思,足够他们路上吃饭的。给的多了,国库负担不起,一路上不安全,又担心有人假冒举子领取钱财。”

礼部尚书继续争取:“官家容禀,大宋幅员辽阔,足有万里之遥。”给官家算了一笔账。

林玄礼扣门习性发作,反驳道:“原本连这一两贯都没有,举子们一样能来科考,考完了一样回家去。朕怜惜他们,也不准备承担全部路费。”

章惇听够了,出了一记狠招:“既然**(礼部尚书)不同意,官家,此事就此作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