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

譬如:大明西南地区经常有土司叛乱,其规模有多大?还不是小的很。但一经确认,朝廷大军就会进剿。

如果正好赶上大明的文官重臣在当地坐镇,那更不消说,必定是大军压上,迅速平叛。

所谓文官重臣就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大明朝对北虏,在明中期时还是武将主导着军事行动。

譬如平江伯陈锐、保国公朱晖,他们都是配大将军印出征。虽然有文官总督、太监监军随行,但基本的作战方针还是他们说了算。

而在大明的南方,那就是文官主导所有的军事行动。文人不知兵,这确实是普遍情况。但是大明的人口多啊,总会人才辈出。

譬如:弘治年间的秦纮、王轼。接下来还有王琼,王守仁。

这都是历年来大明南方的文官重臣。一旦有兵事,大明朝堂绝对是众口一词,让他们率军出战。而这样的文官重臣,同一时期都只有一个。

像秦纮于弘治十一年辞官,才有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轼冒头。弘治十三年,王轼由南京户部尚书,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灭掉米鲁贼。正德年间的王琼调任兵部尚书之后,他举荐阳明先生领兵。

所以,张昭的奏章抵达京师后动静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舆论,还是报纸上的舆论,大明京师没有人把建州女真苏护部的叛乱视为心腹大患。

这怎么可能呢?

此时坐镇辽东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将:新秦伯张昭。而且,他麾下带着新军营三个团。

别说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整个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乱,也就那么回事。

实力更强的朵颜三卫都被新秦伯打得落花流水啊!这是实打实的战功,人人心中有底。

当然,不怕归不怕。反响、议论都还是有的。毕竟,张昭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出兵。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内幕?

自弘治皇帝听从张昭的建议后,大明朝的军事行动只有少数人知道。这包括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当值的兵科给事中。还有,就是御前会议成员有知情权。

其余人等一概不知。报纸上更别想抄录奏章。只能凭空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