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

群臣纷纷跟进,“陛下圣明无错,臣等恭请陛下赐下爵号。”

弘治皇帝表情舒畅,被拍的很舒服,将昨晚酝酿到现在的爵号说出来:“韦州地在西北,为秦时河南地,又名新秦中。张子尚一战保新秦百姓安宁,可以新秦伯为爵号。”

武英殿中的顿时响起群臣的称诵声,“陛下圣明。”

看似很简单的一场议事,硬生生的拖到约上午十一点许。主要是君臣高兴。重点是弘治皇帝高兴。

随后,新秦伯的爵号便传遍京中。而当天在六科廊房中抄邸报的书手多了一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明朝的奏章流程,前面的程序不说,等皇帝批阅之后,奏章会下发到六科审核、存档、下发六部执行。所以,通政司的书手会等在六科抄奏章节选,这就是邸报。

通政司能抄,其他衙门当然也能派人来抄。在大明朝的京中衙门里论十八罗汉排行,通政司排名又不高。

消息传的飞快。

而在消息传递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伴随着一个疑问,西北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报捷文书上的内容太简陋,甚至有点春秋笔法的嫌疑。比如什么叫斩首一万余?

张昭的个人书信比捷报晚两天抵达京城。他当然不是二十四日才发的书信,而是在二十日等鞑靼骑兵退回长城以北就发出。

分别是写给萧敬、朱厚照、婉儿。

西北的战况,理当有保国公朱晖,苗逵,史琳三人以奏章的形势送到朝廷。张昭最好是不要越级上奏。这是官场规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大帅可以随意拿捏他。

他直接走私人渠道将西北的战况上报。朝廷嘛,这个名词究竟指的是谁?简单的理解,就是弘治皇帝。他写信给萧敬,相当于是给弘治皇帝报告。

而写给太子朱厚照,纯粹就是他和朱厚照的约定。当日离京时,他教了朱厚照军棋推演的游戏,满足这小子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