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土地都被丈量了一遍,那些已经分了地的农户,就按照现有的土地继续耕种着。至于成分如何划分?上面也出台了政策,县里就根据那些条条框框,制定了一些规则以适应本地情况。
姜家湾这边也忙乎起来。村子里开了几次会,就商量出了评估标准。
像姜保长这样的地多又放高利贷盘剥百姓的,自然是大地主。像徐大户这样的,跟姜保长狼狈为奸鱼肉百姓的,自然也跑不掉。不过,他们虽然有压榨行为,却没有太大恶行也没有构成血案,就划成了大地主,不算恶霸。况且,
剩下的就是地主和小地主。那些赔干喝净的虽然成了破落户儿,可过去从不下地劳动,还雇了长工和丫鬟婆子的,就被划成了“破落地主”。
那些中等富裕户,按照名下田产的多少,按人头平均。超过人均标准的就被划成了富农或地主。而富农和地主的界限,在于自个儿是否下地参加劳作?是否雇佣了长工?是否使唤了佣人?
这些也是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之一。
说起来,姜家湾这边风气颇正,并未出现地痞、二流子混进农会的现象,对上面的政策执行得也比较好。这也跟姜家湾的群众基础有关。当年这边驻扎过部队,也支援过前线,那些跑船经商的走南闯北也颇有见识,跟那些偏僻地带的村落不同。而赵同志在工作上非常严谨,标准制定得很公平,即不偏左,又不偏右。
姜茂山家勉强划了个“上中农”。在中农这一列里,是顶了天花板的。说起来,因为这个还起了争议。
在内部讨论时,有农会委员提出了疑问,说:“姜茂山家以前有五十多亩地,还雇过短工,这也属于剥削……”
赵同志就问:“这些年,姜茂山下地干活吗?”
“干活,他比谁都勤快!天一亮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回来,吃饭都是椿芽娘给送过去的,地里的活儿都是他干的……”
赵同志继续发问:“那姜长福呢?”
“呃,老爷子也下地,后来腿出毛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了,干不动了才歇着……说起来,他们家啊就是为了给老爷子和老太太瞧病,才把家底给掏空的……”
“那她家媳妇呢?”
“哦,椿芽她娘也下地,能干着呢,都快赶上个男人了……”
“那他家娃娃呢?”
“也下地干活,椿芽就不用说了,每年夏收都晒得脱一层皮……大林也不闲着,就连他家二林都挎着篮子下地捡麦穗呢……”
“哦,这不就成了,他们一家没一个闲着的,都下地劳作自个儿养活自己,这跟那些好吃懒做、不事稼穑的地主阶级不同……”
“可是,他家一到农忙时节就雇佣短工来帮忙……”
“哦,这个得具体分析一下……”
工作队做了走访,向多位村民打听姜茂山家雇佣短工的情况。发现姜家雇佣短工仅限于农忙时节,平日里就连大牲口都是自己喂养。还有村民说:“那个姜茂山可抠门了,能不花钱的都是自家来做,一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
姜红梅也说:“椿芽家里雇短工是早几年的事情了。自从她家卖了地,自家能耕种过来了就再也没雇过人……”
“哦,还记得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大概是从四七年吧?那时她家里只剩下十来亩地了,就再也没有雇过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