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会议结束,圣人留下杨钊说话,果儿扶着李玙率先走出来。
一众郎官武将跟在后头亦步亦趋,独李宓怒气冲冲快步超过两人,抢先走出兴庆门。
门外,李家军的副将、亲兵、僚属等数十人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
李宓的大儿子急忙问。
“圣人怎么说?收回成命了吗?”
李宓回头望一眼步伐缓慢,面色苍白的李玙,愤愤摇头。
“圣人老糊涂,连太子也是个糊涂虫!凡事让那姓杨的胡乱施为,把咱们武将当小儿手中刀剑瞎比划!”
李家大郎一听形势不妙,怕阿耶在宫门前说出不堪言语,反惹祸事,遂劝他。
“君命难违,咱们一家七口在军中,原就缚手缚脚。就算知道阁罗凤蒙受奇耻大辱,还遭人冤枉,又能如何?”
李宓气得哇呀呀大喊。
“鲜于仲通两次攻打南诏,足足折损十四万兵马,最可气大多数人并非死于敌手,而是因杨钊贪功冒进,被瘴气熏染,生生病死的!他编出吐蕃出兵六十万的瞎话来掩饰自己愚蠢无能,吐蕃人听说,直笑掉大牙!劫掠些唐人儿童,堵在姚州边境上齐声合唱歌谣,羞得我大唐子民只能掩面而走!”
李宓越说越生气。
“姓杨的颠倒黑白,举国皆知,独圣人被蒙在鼓里!我还当太子是个好的!”
“将军!”
他的亲兵匆忙出声警告,声线稚嫩,分明还是孩子。
“太子殿下出来了!”
众人一起扭头去看。
和风吹拂着李玙腰带上的九龙玉佩,与做装饰的小银刀彼此碰撞,叮铃作响,他一级级迈过白玉阶,大步穿过恢弘的兴庆门。
众目睽睽之下,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仿佛宿醉未醒,头倚靠在内侍的肩膀上,神情陶醉的深深呼吸,在虚空中品评世上最醇厚的美酒。
这回不止李宓,连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身后众人都不由得面露讶异之色。
李宓的长子忙率众参拜。
李玙神情振奋起来,步伐稳健,举止带风,潇洒的站到李宓面前,朗声道。
“李将军!许久不见啊!”
李宓眼前一亮。
李玙已经年过四十,寻常世家儿郎到这个年纪倘若还无官职在身,不能当家作主,已经把全副精力用于教养儿子甚至孙子了,可是李玙却依稀保持了青年时的容颜。
长期闭门不出让他看起来有些憔悴病弱,所幸气质上,仍然具备一种只按照自己内在步调行事的从容。
李宓不由得回忆起往事。
天宝初年,王忠嗣大破回纥叶护返京述职时,李宓曾多次跟随王忠嗣上朝。
那时李宓职级太低,只能站在接近排门的后排,惴惴然不敢抬头,唯有支棱着两只耳朵,捕捉圣人与重臣们铿锵辩论。
他当时便注意到李玙纵论朝政的风采。
每有大朝会,李玙必定列席,政见不可谓不清晰,却总被圣人话头打压,不让他有一丝机会展现。李林甫又是个刁钻的,一径往牛角尖儿上挑拨,好几回闹得李玙在群臣面前大大丢脸。
可李玙看起来还是十分持重,固守己见,并没有在压力下丢盔弃甲。
那时李宓曾问王忠嗣。
“将军为何在诸多皇子中只肯服膺太子一人?将军是欣赏太子刚强吗?”
王忠嗣摇头。
“我欣赏他柔韧,与圣人比,他远远谈不上刚强。”
“将军是说刚强不好吗?”
王忠嗣沉吟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