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灯下白头人,二

他这话大有诛心之意,鄂王眼角一跳,忿忿然反唇相讥,“听闻这些时言官们句句维护二哥,圣人不曾发话,尽是相爷在反驳压制!”

他抱着胳膊冷冷哼了一声,“本王也想替二哥问一句,相爷安的什么心?”

鄂王还有几分气性,一点就着,光王就圆滑得多。张九龄呵呵笑了两声,又看向站在后头一言不发的忠王。

“太子一朝被废,照忠王的想法儿,立谁为储君合适呢?”

郯王等人俱在心底嘶了一声,不由自主盯住了李玙,这问题别说回答什么,单是听见了都算是条罪过。

李玙施施然抱起胳膊,蹙着眉装模作样的想了一会儿,缓缓道,“前朝册立储君,立长者有之,立贤者有之。”

郯王听得这个‘长’字大惊失色,忙摇手。

“三郎万万不可胡说。”

“然而本朝,多立圣人爱重之子。譬如太子,便是子以母贵,因丽妃娘娘而得储位。如今后宫仅一朵娇花招展,更易储位的结局,人尽皆知。”

李玙眯着眼盯住张九龄。

“无论立长、立贤、立爱,皆与本王无关。不过储位动摇,则天下民心动摇。相爷深谋远虑,为求安定民心,先敲打我们几个不中用的,实是公忠体国之举。”

张九龄脸上木木的,也不多言,向后退让两步,让几个人过路。郯王皱着眉头尤在揣摩,李玙飒然一笑,潇潇洒洒走在前头。

张九龄目送他们远去,眼里闪出笑意,振奋的挺直了腰背。

龙池殿。

进了十一月,宫里一日冷似一日,寒意尽往人防不住的地方钻。

小雪这日,五儿早起就催宫闱局烧地龙。底下人忙忙叨叨的,他笼起袖子望住灰扑扑的天色,啧声摇头。

“不成,还得再搬两个青铜大鼎来。”

新收的小徒弟铃铛呵着腰陪笑。

“师傅略等等,地龙热的慢,这时候觉得冷,过半个时辰将将好,保证热乎,再烧炭,只怕躁得慌。”

“懒怠东西,会看天色不?”

五儿指着头顶。

“老话说‘上天同云,雨雪纷纷’,瞧这漫天一色的阴云,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待会儿满朝文武来了,冻着可怎么好。”

一时百官陆续进殿,内侍们忙着关门闭户。五儿侍奉在李隆基身侧,觉着嗖嗖的小风儿还是冷不防就来一下子,直庆幸添了大鼎。李隆基端坐在髹金龙椅上,百无聊赖的把玩佛珠。

“相爷病了七八日,如今可大好了?”

张九龄踏步出列,捏着笏板慢腾腾行礼,瓮声瓮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劳圣人牵挂,臣一把老骨头,还能再熬几两油。”

自那日龙池殿前兵戈相见之后,君臣还是首次碰面。

张九龄抬了脸,露出苍老疲惫的双眼。李隆基倒是精神抖擞,兴致勃勃。

“相爷多歇歇也无妨,横竖天下太平,无甚大事,朕随便料理料理,相爷尽可放心。”

张九龄脸上肉皮不自在的抖了抖,神色尴尬又无奈,惹得李隆基大感快意。

圣人踩着老臣子的脸面说话,三省六部、九寺并御史台的官员都跟着臊眉耷眼。自古以来,所谓君权与相权之争,其实都是君权与整个文官体系的争斗,相爷一人节节落败,官员们谁脸上都挂不住。

大理寺卿忙站出来打圆场。

“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报,其麾下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奉旨征讨契丹叛乱,因鲁莽轻敌,以致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按《唐律》罪在不赦。”

李隆基问,“既是不赦之罪,还有什么可议的?”

大理寺卿道,“范阳节度使张守硅认为此人骁勇善战,杀了可惜,已将他押解进京。如今两人皆在殿外,求圣人指个处置。”

区区一个讨击使的死活居然也要在大殿上议,李隆基皱了眉。

鸡零狗碎的小事添起来,这日子还能过吗?从前他一意把权力放给张九龄,就是为了免得自己操心劳力,如今难道又要揽回来?

李林甫眼瞅着他神态意思,忙出列。

“臣以为,朝廷用人贵乎一个信字,尤其武将在外,军情变化多端,如以陈腐教条规之,难免冤屈良才,且长久如此,寒了武将们的心,往后不敢自决事事上报,反要贻误战机。既然张郎官深知此人才干,不如法外开恩,予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李隆基嗯了一声,不置可否,望着其余人。

“诸位卿家怎么说呢?”

杨慎矜道,“李相所言极是。再者,臣方才上殿之前刚好瞧见张郎官及这位安讨使,原来安讨使乃是粟特族人。我朝疆域广阔,圣人手中更收复了营州、碎叶等地,四围边疆,众多异族环绕窥伺,诸如吐蕃、突厥、回纥、铁勒、室韦、契丹、南诏,乃至恒罗斯等,皆有不臣之心,只不过忌惮我朝兵强马壮未敢异动。东北范阳、西北灵武等地,多有胡人仰慕赫赫中华,弃母国而循汉制。臣以为,对此等归化胡人,当待之以诚,虚怀接纳,一来可从中选拔人才,二来,可凸显我□□上国胸襟气度。”

裴耀卿道,“臣附议郡公所言。”

所谓众口铄金,本就是无足轻重的一桩小事,诸人皆是同样主张,大体上便定了,李隆基拍拍手。

“来呀,把那个安禄山提进来,朕瞧瞧。”

便有几个金戈卫士当当啷啷开了殿门,冷风趁虚而入,吹得各人头脸激灵,便见提了一个五花大绑的人进来,往御前一摁便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