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chapter 44

剩下的都是小作者,一部分是诚书文化的,一部分是从其他网站谈来合作的,共二十五人。

四十个人,分为五组,每组八人,进行数轮PK。

第一期定在2月3日上线,依次时间倒推,至少2月1日要把成片交给菠萝TV的总监进行审阅,1月31号制片人就要审过,制片人之前还有导演要看,也就是说最迟29号后期剪辑也得完成。

最终,录制时间定在了1月19到1月26,完整地录上7天,最终剪出90分钟的成片。

——好在是棚内录播的节目不是真人秀,不然后期可能要撂挑子。

录制地点,是菠萝TV在北京的演播室。

1月19日这天,所有人都起了个大早。

谢青作为选手,16号时提前拿到了题目,当时就感觉这是个送命题。

“自由创作啊……”寥寥几十字的题目要求,她苦恼了三天,“写什么都行?那写什么合适?”

陆诚不给她放水,轻耸肩头,只说:“你想想节目主旨。”

节目的主旨,是通过比拼,选出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作者。

什么叫商业价值?在网络文学进入商业化之后,能迎合读者口味、能日更一万两万不疲软,都叫商业价值。

但在2015年IP热大潮掀起之后,作者的商业价值又多了一种新的体现。

——能让写出的作品适合改编,是不容小觑的价值。

《文采风流》的PK模式,是让作者分组进行讨论创作,写出,再让台里的特约演员去演。

特约演员们,这会儿已经在横店了。

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东西主要是两部分: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以及演员演出的成品。

这个思路看似简单,其实刁钻得很。

因为越是内行越明白,和剧本是截然不同的。一部被呈现到荧幕上,就算在原著粉看来很“原汁原味”,其实也要经过完整的剧本创作过程。

举个例子,里常会通过大段的心理描述来向读者呈现人物内心,这样的效果在荧幕上固然可以用画外音来呈现,但画外音很容易导致出戏,这就会造成创作和剧本创作的思考角度不同。

在切入点和叙事顺序的问题上,二者也大相径庭。在里,回忆杀可以说来就来,插叙倒叙只要作者能驾驭得了,就随便作者怎么搞。可在剧本中,编剧就需要考虑拍摄难度和效果的问题,基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

总而言之,直接拿着当剧本去拍,是难以做到的。

可陆诚非要这样搞。

不仅要直接照着拍,他还设计了嘉宾评分环节,即让嘉宾原文,再与最后呈现的效果进行对比,从专业角度进行打分。

         如果呈现的荧幕效果好,但文本本身依标准评判不合格也不行。

        19日早8:00,第一个环节开始录制。

节目的开端自然是介绍选手和嘉宾,另外就是选手分组。

为了让节目能有个开门红,这次的三位嘉宾是小有名气的制片人和一位影视学院的教授。在选手分完组进入讨论环节后,三位嘉宾会转悠到各组的房间,提一些建议。

谢青的组里基本都是诚书文化和灵墨工作室的老熟人,包括丁一帆和邹小盈。

陶然在隔壁组里,同组的基本都是和她画风相同的无线文作者。过一阵子她的网剧就要上线,诚书文化正好也借这档综艺捧她一把。

邹小盈对隔壁组的构成嗤之以鼻,说:“我觉得咱们不用太紧张,这才第一轮,有旁边写无线文的,肯定不是咱们垫底。”

无线风在翻拍上确实是有难度的,过于追求酸爽的文,难免会逻辑缺失。

三位嘉宾在此时转悠到了这屋,暂时先没插话,静听选手们讨论。

藏在猫脸面具下的谢青道:“我觉得吧……咱们首先不能轻敌。”她看看组员们,分析说,“你们看,第一轮是自由创作,主要评分项是观众投票。无线文这几年很赚钱,其实已经是一轮‘观众投票’的结果了,说明读者喜欢,说明他们知道怎么戳读者的点。这回他们要真搞出一个集大成的作品出来,咱们不一定打得过。”

受欢迎的东西,总有它受欢迎的理由。

谢青觉得平常大家可以各写各的,但现在成了对手,不能一上来就不拿人家当回事。

对着嘉宾们的镜头恰好拍下嘉宾们的反应。

画风妩媚高冷的女制片人压音:“她这个道理没错。”

北影教授:“对,其实现在大众市场的审美还是偏于俗套的。很多俗套的东西大家骂,但一边骂一边看,收视率都不低。高雅的东西口碑可以很好,但容易曲高和寡,得不到什么关注。”

“是。”男制片人点点头,“不过他们还得过我们这关啊。如果过于俗套,在我们这里拿不到高分。”

女制片很有镜头感地笑道:“那就看他们怎么平衡了。我没太接触过网文作者,但我觉得成熟的作者在迎合市场和作品逼格之间,应该是能找到平衡点的。”

选手那边,丁一帆伸了个懒腰:“先定个题材吧。”

旁边的男作者正拿IPAD翻着横店那边发来的场景图,虽然十几个场景几乎包含了各大题材类别,但第一个写什么还是要谨慎思考。

翻到其中一个图,他手指停住,把IPAD推到桌子中央:“这个怎么样?”

大家都围过去看,是个有些玄幻风的古代建筑。

他提议道:“咱们第一场搞个玄幻,视觉冲击力强,能让观众印象比较深。”

谢青一时觉得这个提议可以,但她旁边的妹子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觉得不行。”

其他人都看过去,她说:“玄幻题材绕不过特效,但后期时间只有三天,资金也有限,我觉得做不出咱们预想的特效效果。”

在播出这部分的时候,后期一定会为她加一个字幕:

沐子楠,19岁

B大文学院大二学生

B大影视协会成员

谢青恍悟:“有道理。”

接着又说:“不过咱们确实要找一个能抓住读者的题材。”

丁一帆:“那就挑时下大热的,无限流、快穿?”

“这种文你连大设定都讲不完就没时间了好吧?”刚才翻IPAD的作者反驳道。

每个组只能出12到15分钟的成品。

这个长度,本身就要舍弃很多东西,再连大设定都说不清楚,观众必然看得一头雾水。

谢青沉吟半晌:“倒也不一定是现在特别火爆的题材,那种现在热度一般,但经久不衰的经典题材我觉得也行。”